首页 国内 十五年,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 绿色发展,换来金山银山

十五年,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 绿色发展,换来金山银山

原标题:十五年,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绿水发展,换金山银山 来源:人民日报 选自202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第10版和第11版: 风又吹进了竹林 \&#8…

原标题:十五年,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绿水发展,换金山银山

来源:人民日报

选自202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第10版和第11版:

风又吹进了竹林

\”安吉人对竹子的感情不一般!\”说话间,身材瘦小的毕一手拿着菜刀,一手拿着竹条。刀子被推下,竹条被送上来。他的双手一起移动,一条竹条成形了。

这是浙江省安吉县于航镇的一家竹制工艺品厂。62岁的石匠毕说:“做一辈子的石匠,竹子是我的梦想。”

碧所在的天荒坪镇西河村,四面环山,竹林环绕。窗户一打开,竹林映入眼帘,风一起沙沙作响。这样的景象可能是这个城市许多人的向往。

安吉有近百万亩竹林,广阔的竹海是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然而,从砍伐竹子到保护竹林,安吉人经历了一些艰难的探索。

过去,竹子是村里老一辈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说到竹子,毕表达了西河村人的困惑:卖生竹、剪羊毛、编竹条…尽管村民们努力工作,但他们挣得不多。“你可以在一天之内砍成千上万根竹子,但你能计算的收入却不多。”毕华政说道。

如何让满山的竹子变成你口袋里的“真钱真银”?西河村的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上世纪90年代,竹炭是一种‘紧俏商品’,村里相继成立了几家竹炭厂。我们把竹子砍下来卖给他们,比直接卖竹子赚得多。”毕华政回忆道。竹炭越来越好,对竹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加入了割竹和卖竹的行列。

钱包鼓了起来,但青山成了代价。竹炭厂总是笼罩在浓浓的烟雾中,村里的蓝天更少了。路过竹炭厂时,村民们不得不捂住口鼻,一路小跑。如果他们走得慢,他们会吃一口灰烬。长竹海被过度砍伐,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一场大雨可能会带来山洪,整个村庄在雨季总是提心吊胆。

看到“甜”变成“苦”,这不是西河村人想要的结果。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末,安吉确立了“生态立县”的方针,开始了一系列的自然恢复工作。

2000年以来,西河村先后整顿了一批污染企业,积极配合全县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封山育林,补植阔叶树和竹子。在村里,“禁止乱砍滥伐”被写入村规民约,乱砍滥伐的行为被制止。

经过精心维护,西河村的竹林逐渐恢复了生机。知道自己生活的艰辛,毕说他不想让儿子和竹子扯上任何关系。“切竹子没用。我希望他能找到另一份工作。别跟我一样,跟竹子打交道一辈子!”他反复强调。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儿子王杰的手里,“金”诞生在竹子里。(人民日报记者窦羽杨)

竹林铺成芝罘路

浙江省安吉县杭盖乐队镇的竹林是绿色的。微风吹过,竹叶的沙沙声夹杂着无尽的蝉鸣。

在浙江永裕家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身着绿色工作服的王杰正盯着大型挤出机的运行参数并仔细记录。“车间里有8台挤出机,负责完成公司主要产品SPC地板的第一道工序,质量很差!”

36岁的在竹林中长大,亲眼目睹了父亲毕作为石匠的艰辛劳动。“我父亲一直希望我远离竹子。我看着勤劳的父亲,心想:“竹子只能卖‘白菜价’吗?”

2005年,王杰被义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但他的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所以他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工厂。没想到,这已经是15年了。

虽然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但王杰从最初的精刨工一步步成长为竹制品加工机械维修专家。只要工厂里有新设备,他总能在第一时间了解。

“当我第一次进入公司时,大部分流程都是手工操作的。现在,车间里的员工不多,所有的机器都在运转。”王杰指着车间介绍说:“挤压车间有14条全自动生产线。满载时,它每天可生产近20,000平方米的挤压材料。”

随着业务的发展,永裕之家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王杰也成为了一名中层经理,负责挤压车间的日常管理和质量控制。

“想起来真好。过去,只有便宜的竹席、竹篮和竹匾。现在我们已经生产高附加值的竹地板,竹家具和竹装饰材料。”王杰说,技术进步使竹子的利用率从30%提高到75%,产品远销海外,成为安吉优质发展的“名片”。

竹子卖得更远,也更贵,这对人们也有好处。现在在安吉,像王杰这样从事竹业相关工作的人有近6万人,全县有1300多家竹业企业。

“我现在月薪一万多元。不久前我刚在镇上买了一套新房子,打算年底前结婚。”王杰笑着说:“有了山中的竹子,我们的父辈们过去是入不敷出的,但现在他们为我们的致富铺平了道路。”

炎热干燥的温度和波动的蝉不会扰乱车间里的期望和能量。这个城镇的发展故事仍然写得很顺利。(人民日报记者窦羽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081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