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从远海到河坝:海洋科技走进抗洪救灾一线

从远海到河坝:海洋科技走进抗洪救灾一线

从远海到河堤;海洋技术进入防洪救灾的第一线 新华社广州8月17日电(记者王攀、景怀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南海勘测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经常到南极和北极深入海洋进行海洋…

从远海到河堤;海洋技术进入防洪救灾的第一线

新华社广州8月17日电(记者王攀、景怀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南海勘测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经常到南极和北极深入海洋进行海洋工程勘测、海洋测绘和海洋调查研究。

今年,在防洪最关键的时期,测量中心的专业海洋测量队组建了一个防洪小组,完成了江西上饶、九江四个岸段129公里水下及水坝的地形测量。

这支由一艘无人艇、三架无人飞行器和六名“海警”组成的抗洪队伍,已经在抗洪前线忙碌了十天八夜。对他们来说,虽然有很多风暴,但在陆地水域工作仍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我在出发前一天晚上收到了任务通知。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准备了。我们只能在路上讨论任务分工和行动计划。我们没有机会慢慢尝试。我们只能想到前面所有的困难,为水而战。可以工作。”该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谢安远说。

谢安远的家乡在江西吉安,他一直关注着家乡的灾情。“我过去认为抗洪是一个沙袋。我没想到会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家乡最需要的地方。”从广州到防洪线,谢安远和他的队友第一次去了大堤。

这一次,谢安远和他的队友乘坐了无人驾驶的“海洋探索一号”,该船刚刚在南海完成了首次深海性能测试。但是,九弯十八弯的河岸线和洪水对无人艇和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由于水位上升、雨水冲刷、大坝重建等原因,水下部分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无人艇的测线布置无法按照原底图进行。

“河流环境比海洋环境更复杂。河面上到处都是渔网和漂浮物。在水面下,有被淹的树亭。再加上缺乏底图和曲折的海岸线,这是非常驱动的技术和“海洋探索一号”。大考验。”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南海勘测技术中心海洋环境勘探研究室主任董超说。

抗洪小组决定人工控制无人驾驶船只进行水下地形测绘。7月23日下午,“海洋探索一号”无人艇在河上完成了首航。研究人员完成了对14公里长的堤坝的检查,然后迅速制作了堤坝的水下3D地形图,并判断有五个疑似危险点。

完成支援任务后,抗洪队第二天返回广州。三天后,他们收到了来自前线的邀请,希望继续支持江西省永修县一些堤防的防灾和灾后重建。

“当我第二次协助抗洪任务时,我加入了抗洪队。这一次,我添加了无人机拍摄水部分的图像内容。”王志亮是测量中心的高级测量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沿着防洪坝操纵无人驾驶飞行器。

“在这样的海岸线环境下操作无人机比我们测量海岸线要困难得多。”王志亮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缺乏车辆支持。越野车把他送到目的地后,他开始执行其他的上下车任务。这条33.5公里长的测量线完全依靠步行。

沿着大堤,连续铺设了8公里长的“龙吸水”来排干涝水,大堤被抽水管分成几个细长的格子,与大堤结合形成一条巨大的“毛虫”。

“这是对脚部力量的测试。泵管是一根不能踩的软管。你只能看着天上的飞机,看着脚下空的空隙。”一天之内,王志亮携带着无人机装备箱和18个备用电池,负重25公斤,走了17公里。

另一位队友高奇和王志亮一起完成了无人机测线的作业,目睹了被洪水蹂躏的土地,感受到了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当一个受灾的村民让高奇用无人机去看看他被洪水淹没的家时,他让飞机掉头。

“当村民看到他的房子,对自己说,‘房子还在,家还在,’我突然明白了一句话,‘家是一个小国家,而国家是一个百万。””高起说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112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