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仝小林院士:疫情对中医是巨大的转折点

仝小林院士:疫情对中医是巨大的转折点

原题:“看”新闻周刊采访佟晓林院士:疫情是中医药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作者:温|《瞭望》周刊记者 ◇随着疫情的发展,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成为一种低致病性但高传染性的疾…

原题:“看”新闻周刊采访佟晓林院士:疫情是中医药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作者:温|《瞭望》周刊记者

◇随着疫情的发展,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成为一种低致病性但高传染性的疾病,在冬春季易感季节会再次爆发,但不必对此情况过于紧张

◇瘟疫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医学的挑战将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尊重、热爱、顺应自然、和谐发展

◇振兴中医药,必须以继承为基础,以理论为基础,以临床为关键,以科研为动力,以教育为保障,搞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指导,实现“保持中医药的整体性,创造新医药”

我从武汉回到北京抗击疫情才三个多月,佟晓林主编的《肺炎的中医诊断与治疗》(COVID-19)于7月出版。

童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在COVID-19爆发肺炎后,他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专家组共同组长和国务院中医特殊类别临床治疗组组长。

佟晓琳不仅在除夕夜进京参加湖北保卫战,还多次带头组织同行专家主持全国诊疗计划中医部分的修订工作。在疫情初期,佟晓林为COVID-19早期的疑似病例和肺炎患者开出了通用处方,即寒湿一方(武汉市抗疫一号方),并率先在武昌区进行了大规模临床应用,探索和建立了利用中医药应对新的突发性重大传染病的社区防控新模式,为防疫工作做出了贡献。

佟晓林在这本40万字的书中写道:“我亲身经历了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疫情,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中医药经受住了这场百年一遇的考验。”如果说两百年来的中西碰撞、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学的融合和中医的分化,使中国医学在新的千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变化,那么COVID-19中的这种“战争流行病”就有可能成为它的转折点。”

在佟晓琳看来,中药的防疫性能是什么?是否有一项系统研究可以准确解释中药在治疗COVID-19肺炎中的作用?中医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吗?特别是在COVID-19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医药能否在全球战争疫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带着一系列问题,《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与童晓琳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临床研究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的作用”

展望未来:你如何看待中医药在武汉抗击疫情中的作用?

佟晓琳:中医药确实已经全面、充分地参与了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在疫情集中爆发、特定药物和疫苗缺乏、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大量高危人群无法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危急情况下,中医药应在第一时间介入,通过看、听、问,迅速找出疾病的一般规律,找出核心发病机制,确定一般治疗的处方,并广泛发放到社区。

基于“中医全科治疗处方+社区+互联网”的“武昌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高危人群的确诊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轻症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防控重心前移,向社区下沉,为医疗系统恢复运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们制定的第三版至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中的中医药项目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满足临床需求的指导。针对第19期康复者,我们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和《第19期康复者出院后肺炎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以中医适宜技术、传统技术、饮食和心理干预为康复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指导。后期的大量临床试验也表明,中药能有效降低轻度患者的体重转换率,降低重症/危重患者的死亡风险,缩短住院天数和核酸转阴时间,促进恢复期人群的恢复,并显著降低恢复率。

可以说,中医药在预防和控制这一流行病方面的总体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药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第二,中西医并重是中国特色医疗体系的优势。中西医学相辅相成,共同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提供保障。

“展望”:大量病例附在“COVID-19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一书中。是否有关于中药在治疗COVID-19肺炎中的作用的系统研究?

佟晓林:我们与武汉多家定点医院合作,开展了涵盖COVID-19肺炎全过程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涉及COVID-19肺炎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轻度、重度/危重和恢复期,具体如下:

没有一个轻度病人病情恶化。通过对721例经寒湿一方干预的轻症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430例服用中药的患者无一例病情加重,而291例对照组中19例未服用中药的患者病情加重,约占6.5%。

重症/危重病人死亡率下降了87.7%。对662例重症/危重症肺炎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中药汤剂组有484例患者死亡,15例患者死亡。非中药汤剂组178例,死亡56例。

出院患者症状改善,恢复率低。对武汉市6个康复站的420例COVID-19肺炎恢复期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325人接受了中医综合干预,包括康复冲剂、八段锦、穴位贴灸和足浴等。95人没有接受任何干预。结果表明,经中药综合干预后,咳嗽、胸闷、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出汗等症状明显改善。中医综合干预组的再激活率约为2.8%,即325人中有9例,而对照组的再激活率约为15.8%,95人中有15人,明显低于对照组。

总的来说,临床研究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医药的作用,并为全球抗击这一流行病贡献了中国的智慧。

“重新衡量中医药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地位”

【观察】:我们注意到在《19世纪中国医学对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一书之后,您特别附上了一份从公元前674年春秋战国时期到现在19世纪中国医学肺炎的中医疾病年表。你为什么附这张桌子?

佟晓琳:之所以附上这张表,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我国自古以来经历的疫情。中国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中医药抗击数百起大规模瘟疫。中华民族与瘟疫做了几千年的斗争,是中药保护了中国儿童的繁荣。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正视并相信中医药的作用。

同时,这个年表也是一个警告:瘟疫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医学的挑战将永远不会结束。我们应该尊重、热爱、顺应自然、和谐发展。

《展望》:中医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吗?还是失去了这一优势?

佟晓琳: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一个“慢医生”,它的优势不在于治疗危重症。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急救实际上是中医的优势。正如《中国医学对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一书所说,中国医学已经参与了我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流行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几次重大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世纪50年代石家庄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时,蒲福洲先生用白虎汤和清瘟败毒汤加减,治愈率达90%以上;2003年,作为中日友好医院中西药组组长,我用中西药治疗了非典。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平均退热时间和肺部阴影吸收时间明显缩短。世界卫生组织也记录和保存了11例纯中药独立治愈的病例。就COVID-19肺炎疫情而言,中医药的干预也在有效控制疫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中医有效治疗危重病的典型例子。

至于这种优势是否正在丧失,我认为没有。例如,各种急救中成药和急救技术,如针灸,仍然适用于治疗危重病人。中医药对现代医学问题如多重耐药菌感染、严重病毒性疾病等往往有显著影响;一旦出现像COVID-19肺炎这样的重大流行病,在没有特定药物和疫苗的紧急情况下,中西医结合仍然是首选。

“展望未来”:您在《中国中医诊治肺炎19篇》中写道:“我亲身经历了这一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疫情,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中医经受住了这一百年的考验。如果说两百年来的中西碰撞、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学的融合和中医的分化,使中国医学在新的千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变化,那么COVID-19中的这种“战争流行病”就有可能成为它的转折点。”你能谈谈这个“转折点”吗?

佟晓林:与以往相比,中医药在防治COVID-19肺炎方面的干预更早、更全面。如首次整体接管病房,首次访视并巡视中西医的全过程,深入介入危重病人的治疗,在COVID-19开展涵盖肺炎防治全过程的临床研究等。

COVID-19的肺炎疫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对中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我们需要重新衡量中医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未来的医学将走上中西医并重的诚信创新之路。借鉴现代医学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把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放在一个新的统一的基准上,重新审视疾病,发现疾病的共同规律,用中医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解释治疗机理,这样,流行病就凸显了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进一步增强对中医药的信心,甚至文化的信心。

中医本身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了几千年,延续了很长时间。它在历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已经成为保护人民健康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中医药在这场疫情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抗击肺炎行动在COVID-19》白皮书中提到,中医药参与确诊病例治疗的比例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均超过90%。以上是我判断转折点的基础。

展望:如何振兴中医?

童晓林:振兴中医药的关键在于坚持诚信、创新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以理论为基础,以临床为关键,以科研为动力,以教育为保障,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指导,实现“保持中医药的整体性,创造新医药”。

建议保持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借鉴现代医学诊疗体系,不断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建立现代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积极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中的主流作用,建立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研究平台建设,克服困难,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和现代化;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模式,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成为一种低致病性但高传染性的疾病”

展望:回顾过去,我们应该如何知道这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佟晓林:通过分析COVID-19中大量肺炎患者的临床体征,结合武汉寒湿气候特点,提出寒湿流行的介绍及其发病机制的阐述。

就武汉的疫情而言,我坚持制定寒湿型疫情。该病因寒湿邪盛而发,寒湿疫毒“闭肺困脾”是该病发展演变的核心环节。以\”伤阳\”为主线,因患者体质差异等因素,也有发热、燥、伤阴、瘀血、闭等症状。几项临床研究的结果也验证了寒湿学说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中医部分充分吸收了寒湿流行的观点,也吸收了其他专家的意见。

然而,总的来说,COVID-19中的肺炎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空。寒湿流行的提法是针对当时的武汉疫区。COVID-19在其他时期和其他地区的肺炎仍需通过三个因素进行处理,即具体用药方案应根据时间、地点和人员进行调整。例如,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中医防治规划(试行五版)》在北京新发地群疫情的治疗中,与原规划相比,治疗和预防药物均有所调整。如对隔离观察的患者,结合夏季湿热气候的特点,提出了“化湿益气解毒”的治疗方法。

《展望》:COVID-19肺炎疫情在中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在世界范围内仍在加速发展。你对这场战争流行病有什么看法?它会像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与人类共存很长时间吗?如果我们共存很长时间呢?

童晓林: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不分国家、地区或种族。在当今日益紧密的全球交流与合作中,面对疫情,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此外,像中国这样已经控制了疫情的国家,可以向其他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同时注意防止疫情再次发生;对于疫情仍在蔓延的国家,政府和人民有必要积极配合,加快疫情防控。总之,只有当全世界都控制了COVID-19的肺炎疫情,才能真正得到控制。

从目前的全球疫情来看,新型冠状病毒与人类更有可能长期共存。随着疫情的发展,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成为一种低致病性但高传染性的疾病,在冬春季节再次爆发。

不要对这种情况太紧张。首先,中国的疫苗研发进展顺利,我相信将来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预防;中医讲究“养正气,不作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常规的防护措施外,只要有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和平稳的情绪也能提高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此外,在这场防疫中,中医药积累了从预防到康复的丰富经验,相信能更好地指导今后传染病的防治。

\”这是全国合作取得的胜利.\”

“向外看”:您在“COVID-19中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写道:“视线已经模糊,因为接触太多。”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看到许多疾病和痛苦,你通常应该保持冷静。是什么让你如此情绪化?

佟晓林:COVID-19疫情是百年一遇的考验,不仅是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的重大考验,也是中医药抵御疫情的重大考验,是对人性的重大考验。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虽然我已经习惯了疾病和痛苦,也习惯了老死,但当我经历和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严重瘟疫时,我所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整个国家团结一致。我被英勇的武汉人民感动了。他们互相大力帮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医务人员奔赴武汉,以真诚和无畏的精神保卫家园,这让我感动。我也为这个时代所感动,因为有无数的普通人,他们有困难,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有为公益做贡献的,有牺牲个人利益的,有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的,他们共同筑起了健康的钢铁长城——保护人民。

《望出去》:你从除夕进军武汉,在前线呆了64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为什么把武汉抗击疫情的斗争描述为“武汉的一场史诗般的战斗”?

童晓林:这种流行病影响深远,传播迅速,范围广泛,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是一场全世界人民需要共同抗击的灾难,中国在预防和控制COVID-19肺炎方面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在武汉抗击疫情的64天里,我真正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面对突发疫情,党中央反应迅速,统一指挥调度,稳定了疫情防控形势。社会各界帮助疫区渡过难关,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武汉。医务人员面对困难,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士兵站岗,维持秩序。记者实时报道了疫区的疾病,志愿者需要去他们需要去的地方…中国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里将武汉每天新增病例控制在一位数,并在大约三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保卫武汉和湖北的决定性成果。

到目前为止,复工、复产、复学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我们一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中国正在恢复过去的秩序。我们给予生命最大的尊重,生命回报歌声。这是国家合作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我把这场防疫运动称为“武汉的史诗战役”。

《眺望》:你在武汉战斗了64天,今年刚好64岁。你觉得这个巧合怎么样?

童小林: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只要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无论多少天,我都会坚持下去。

作为一名中医,在过去的30年里,我参加了三次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第一次是跟随导师周仲瑛先生,在我博士期间深入苏北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第二次是2003年参加非典防控;第三次是今年的COVID-19肺炎。我以全国中医医疗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去了武汉,在武汉战斗了64天。虽然我很累,但我更骄傲和感动。

一万个人只有一颗心,那么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消灭呢?面对COVID-19肺炎的敌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没有退缩。湖北人民、全国人民和医务人员在这场无烟战争中团结一致,迎难而上,迅速而有序地控制了疫情。在COVID-19中肺炎造成的痛苦是短暂的,但通过抗击这一流行病所展示的民族凝聚力是永恒的。我相信,经过这场流行病的巨大考验,国家、民族和中医药将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负责编辑:张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180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