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执行垃圾分类考验精细治理能力

执行垃圾分类考验精细治理能力

原标题:实施垃圾分类测试精细治理能力 石羚羊 过去“一篮子”,现在“四桶”;过去,“减少来源”,现在“再利用”;曾经“麻烦”,现在“好习惯”……今年以来,北京、…

原标题:实施垃圾分类测试精细治理能力

石羚羊

过去“一篮子”,现在“四桶”;过去,“减少来源”,现在“再利用”;曾经“麻烦”,现在“好习惯”……今年以来,北京、苏州、武汉等城市都加入了实施垃圾分类的行列,深圳、长沙、海口等城市也即将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的规划,到今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完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地需要加紧努力,为废物分类提供合格的定期答案。

如今,垃圾分类已经在许多地方生根。北京市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仅三个月,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餐厨垃圾数量大幅增加,执法检查率下降;上海市垃圾分类达标率从去年的15%提高到90%;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覆盖100多万居民…从效果来看,垃圾分类正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个新趋势。还应注意的是,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焚烧和填埋制度还不完善。在一些地方,推行垃圾分类存在一刀切和形式化的情况,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如何在狭窄的胡同设立垃圾收集站?如何通过定时扔垃圾来满足上班族的需求?如何避免居民“跑腿”,在大型社区撤掉桶和合并点?这些具体而琐碎的事情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关系到群众的满意度,也考验着精细治理的能力。

垃圾分类旨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不仅注重形式,甚至“分类归分类”。面对推动垃圾分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群众不理解和不配合的情况,相关人员应在工作方法上动脑筋。例如,为了解决扔破袋的餐厨垃圾时容易弄脏手的问题,一些社区使用了全自动破袋智能机器人,一些社区安装了方便的洗手盆,可以让人们在完成垃圾分类的同时省心又舒服。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工作态度上努力。特别是在垃圾分类的早期阶段,我们不仅要在不排水的情况下拦截垃圾,还要对垃圾进行处罚管理。相反,我们应该看到普及知识的重要性,理解居民生活的惯性,更有耐心,更多地引导,帮助群众逐步实现从“要我整理”到“要我整理”的转变。

至于垃圾分类,有人担心:如果以前的分类完成了,以后的运输会不会混在一起?客观地说,一些城市没有配备足够的分类运输设施,存在“先分后混”的问题。这从侧面表明,分类只是垃圾处理系统工程的前端环节,其他环节存在的运输不及时、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将制约垃圾分类的效果。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其他部门联合发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的缺点和弱点的实施计划》,要求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在2023年基本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正是为了有机地连接和填补整个垃圾处理链中的缺点。

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源头控制”。从个人对“光盘行动”的反应,到相关企业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供应,再到相关部门制定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各方将通力合作,减少垃圾分类的压力,事半功倍。无论是垃圾分类还是垃圾减量,人们都有必要形成绿色的生活理念和习惯。我们可以创新宣传方式,制定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人们优化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整个过程中自觉加入垃圾分类减量化的行列。

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垃圾分类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垃圾分类的意识才会越来越清晰,垃圾处理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平坦,才能开始更美好的绿色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245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