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安置点的民族团结新鲜事

安置点的民族团结新鲜事

原标题:安置点民族团结的新情况 新华社昆明9月27日电:安置点民族团结新情况 新华社记者吴晗、丁一泉 唐宓社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以北15分钟路程处,…

原标题:安置点民族团结的新情况

新华社昆明9月27日电:安置点民族团结新情况

新华社记者吴晗、丁一泉

唐宓社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以北15分钟路程处,是一个异地扶贫搬迁点。小区小,走半个小时就能转过来。但幼儿园、医务室等设施设备齐全,这是2198名拆迁户的新家。

彝、白、傈僳族、藏族、侗族、汉族等拆迁户从云龙县的、白石、团结、等镇迁入社区,开始了平淡而幸福的新生活。这里每天都有民族团结的美景。

陆兴鹏,25岁的彝族男孩,6年前离开家,到福建、广东谋生。“虽然在工厂工作时收入还可以,但在家里从来没有归属感。”陆兴鹏说,去年年底,他回到了家乡云龙县曹鉴乡,很快就和父母一起搬到了唐宓社区。

也是在去年,经亲戚介绍,陆兴鹏认识了当时仍在香格里拉工作的李年。他们聊得很投机,三个月后决定结婚。

然而,在筹备婚礼的时候,陆兴鹏开始担心是回老家还是回唐宓社区。小区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婚礼习俗。陆兴鹏怕“突然办婚礼,闹笑话”。

一次偶然的机会,陆兴鹏向住在唐宓社区的朋友透露了他在这里举行婚礼的想法。过了几天,人们在小区里看到卢兴鹏都笑了,还有一些“热心”的人主动找他“需要帮助就说”。

刘兴鹏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今年1月,他和李年在唐宓社区举行了婚礼。婚礼当天来了400人,不仅有双方的亲戚朋友,还有小区内各民族的邻居。“他们很多不是彝族,但还是来祝我和老婆白头偕老。”回想起结婚那天,卢兴鹏既开心又骄傲。

如今,陆兴鹏一家在小区开了一家小饭馆,一家人其乐融融。虽然生意时好时坏,就像他在微信上的昵称“陆一直在那里”一样,但陆兴鹏希望能一直生活在社区。

白族大姐杨芳,今年年初从白石镇搬到唐宓小区,借用免息商业贷款3万元在小区开了一个食堂。小卖部不仅提高了杨芳一家的收入,也让她结识了唐宓社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姐妹。“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广西工作,女儿还在昆明实习,明年大学毕业。”杨芳说,虽然孩子和她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和这些好姐妹在一起,她并不感到孤独。

杨芳的丈夫因为尘肺病不能干重活。经过政府的安排和协调,通过扶贫和公益岗位的就业援助,在唐宓社区附近找到了一份清洁工作。“他一个月能挣1500块钱打扫卫生,我们很满意。”杨芳说。

除了一些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唐宓社区还有160名小学生在国朗小学读书。学校不远,从唐宓社区步行仅需10分钟。\”当我刚到学校时,一些孩子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国郎万孝党支部书记尹惠妹说,但孩子们学得很快,很快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普通话的教学,不同民族的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伙伴。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尹惠妹对教学工作有了全面的思考。她说:“我们每个月都会举办一两个国文兴趣班。孩子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民族的一些常用词,展示自己的民族风格。”

天色已晚,儿童节学习结束;陆兴鹏的餐厅进入了每天最忙碌的时刻。他负责做饭,妻子负责收钱;杨芳关上小卖部的门,约了他在唐宓社区遇到的姐妹们在广场上跳舞。广场上飘荡着各族的歌声空,唐宓社区的日子又过去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52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