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今日视点:产业扶贫撑起幸福小康梦

今日视点:产业扶贫撑起幸福小康梦

原标题:今日观点:工业扶贫支撑幸福小康梦 贫穷有几百种,也有几千种。只有发展工业,贫困地区才能永久摆脱贫困。 发展工业是战胜贫困的根本政策,也是振兴农村的长远规…

原标题:今日观点:工业扶贫支撑幸福小康梦

贫穷有几百种,也有几千种。只有发展工业,贫困地区才能永久摆脱贫困。

发展工业是战胜贫困的根本政策,也是振兴农村的长远规划。在扶贫过程中,青海坚持以发展为导向的扶贫方针,引导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努力提升“造血”功能。91%的已建档贫困人口得到了行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支持,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近年来,我省根据县域优势引领行业,有扶贫工业园区;村里有集体经济,有特色产业,有致富带头人;户有稳定增收项目标准,从促进扶贫、稳定发展、强力改革的角度,结合实施贫困村升级改造项目,加快发展扶贫产业。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要消除“贫困上限”,工业是根本。应该发展哪些行业?答案是优先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工业要因地制宜。我们把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作为促进扶贫的根本途径。”果洛藏族自治州板马县副县长李福年坦言。

“我们从小就有喝藏雪茶的习惯,但从来没想过家门口的野生茶树能赚钱。”班马县灯塔乡姚石岛村党支部书记安子一边除草一边观察茶树的生长情况。“现在半马藏雪茶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藏雪茶。”

在政府的推动下,西藏雪茶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2015年,班玛县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重点发展西藏雪茶产业,共投入扶贫资金1800万元,成立了集西藏雪茶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班玛县西藏雪茶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015年之前,Gamei和老公生活艰苦,没有固定的地方。“从早上8点开始,带着茶、干粮和帐篷,在山里挖贝母一个月,只能赚2000多块钱。在高原上挖贝母的时间很短,但这是我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现在我不仅会挑茶,还会炒茶,干茶。”目前Gamei月薪3300。年底有公司近千元奖金,年收入4万多元。

如今,班玛县有7766名贫困人口受益于Gamei等特色扶贫产业,直接受益超过1230万元,人均收入增加1583.8元。

放眼全省,各地都依靠特色产业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手工业或挖掘新优势。传统特色产业呈现出新的活力,昔日的贫困村呈现出“人人有事,家家有收入”的可喜局面。

刚刚过去的“11”长假,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嘎朗乡阿延麦村第一书记杨培红默默站在岗位上,情不自禁的一个假期。放假期间,他每天早起,带着几个布袋和一些政策材料就冲出去了。

杨培红说:“上周我买了四个贫困户做的128个包子,在贵德县水车广场卖了。由于我们的小笼包是手工制作的,味道浓郁,气味芬芳,不到3个小时就卖完了,总共赚了1024元。回去后把钱分给了贫困户。今年十一,肯定有很多人玩,所以想继续买一些,帮大家卖。”

近年来,阿延麦村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大力支持村民转变思想观念,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养猪、手工煮馒头等特色扶贫产业,将“输血”变为“造血”,使所有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都有了增收产业和致富途径。

创建生态绿色产业

生态优势是青海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最大的脱贫资源。

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效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民族特色手工业、新能源等扶贫产业,实现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改善民生。

花海,农场式,纯生态……近年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硕贝藏族乡边马沟村以旅游品牌“花海农场”为切入点,成为西宁市民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根据“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区”的设计规划理念,边马沟村盘活了全部闲置林地和转移耕地,建成了集花卉基地、文化景观、餐饮住宿、娱乐游戏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

近年来,西宁市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挖掘农业多功能潜力,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生态、经济、服务一体化功能优势,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和美丽乡村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乐、赏农家乐”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山,还是这些山;人,还是那些人。然而,收入每年都在增加。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玉树藏族自治州扎多县从入园建档的贫困户入手,设立生态公益保护岗,安排4470名生态保护人员持证上岗,开展景观、森林、草湖的有组织保护和网格化检查。

安塞乡年都村牧民董胜,是个生态饲养员。他说:“我家六口人,三个老人都没有劳动能力。以前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减少牲畜后,家庭收入减少了很多。但成为生态保管员后,月薪1800元,收入每年增加2万多元,生活大有改善。”

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引领脱贫工作。大力发展草原、林地、湿地等贫困人口生态公益管理保护岗,实现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改善民生。

创新和改造传统产业

要因地制宜走“老路”,要创新变革穿“新鞋”。

青海的山川和地理环境基本决定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改造传统产业,规划新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增收,也在考验着每一个贫困的村民。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多河毛乡曲玛里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储草棚的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大家熟悉的30个大红大字——“以草定畜股、群养畜、草原区轮牧、社员分工、按股分红”。这是“拉格日模式”的核心,也是屈马日牧民付诸实践的草原传说。

2017年春天的清晨,已经完成7000多公顷草原和2000多头牦牛股份的合作社开始了它的使命。同年10月,合作综合基金在龙坞镇购买了一套542平方米的商铺。靠着车间的租金,他们连续三年实现分红。虽然合作社已经完全走上正轨,但股东们认为“坐享其成”的时机还远未到来。

因此,他们把畜牧业的工业收入原封不动地、充分地投入到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中。“去年放了200多头牦牛,后来又重新引进了300多头改良牦牛。”合作社成员罗步藏说。

“过去的荒坡现在是旅游目的地”指的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闸坝镇本康沟村。华龙县在摆脱贫困的强劲东风下,投资3500万元在本康沟村建设了民俗旅游村,是集花海观赏、观光采摘园、传统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业。

同时在村内设立正规服装加工厂,采用“公司+农民工+小作坊”的精准扶贫模式,吸纳村内贫困户、非贫困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双赢”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农忙兼打工挣钱,既增加了收入,又降低了贫困户的工作风险,使贫困户的收入得到有力保障。本康村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努力成为扶贫的新“典范”。

我省一直把工业扶贫作为稳步脱贫的重要途径,不断完善工业扶贫机制,选择和壮大特色产业,有效带动广大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就业和创业,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吃上“工业饭”,走上“致富之路”。(罗俊)

[1] [2]下一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68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