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蓝天逆袭记|回看十三五

蓝天逆袭记|回看十三五

原标题:蓝天反击战|十三五回眸 [数字阅读] 2019年,北京市PM2.5浓度首次进入“40+”,为42 μ g/m3,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低48%。 2…

原标题:蓝天反击战|十三五回眸

[数字阅读]

2019年,北京市PM2.5浓度首次进入“40+”,为42 μ g/m3,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低48%。

2019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浓度连续三年保持个位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为68 μ g/m3和37 μ g/m3,首次达到国家标准。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从2015年的46天减少到2019年的4天,减少了42天。

2020年1-8月,北京市PM2.5浓度为41 μ g/m 3,同比下降2.4%;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

2013年,北京平均每周有一天污染严重。

从今年年初开始,北京开始监测PM2.5,一种仅占发丝二十分之一左右的细颗粒物,让人猝不及防,大谈其变色。

2013年至2020年,北京发布了史上最严格的清洁空空气五年行动计划和蓝天防御行动计划,在燃煤、工业、机动车、粉尘排放等各个领域寻找减排空。

非常规控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89.5 μ g/m3。去年数据首次进入“40+”,42 μ g/m3,创历史新低。

PM2.5不仅被纳入各区市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而且深入人心。

北京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

雾霾上升

不褪色的黄色

10月21日上午,北京天蓝空,PM2.5浓度降至一级优秀。此时距离今年秋季第二波空次气体污染已经过去了不到几个小时。

就在10天前,北京经历了今年秋季之后的第一次空空气污染过程,持续了3天,全市一度陷入五级重污染。

邹毅两次将秋季过后的空气污染过程比作“有点冷”。自2013年中国政府打击空气污染以来,邹毅对每一个变化都深有感触。

他被称为“射蓝天的人”。

2013年,北京平均每周有一天污染严重。2014年元旦刚过,北京发布了第一份年度空燃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13年PM2.5年均浓度为89.5 μ g/m3,比《环境空气体质量标准》中的标准值35 μ g/m3高出约1.5倍。相反,2013年有176个优日,占2013年总天数的48.2%,不到一半。

在PM2.5监测的第一年,邹毅举起了相机。他家住在东三环。每天早上,他习惯性地打开窗户,用相机把快门按到窗外。

2013年1月27日,窗外的灰色景象定格在他的相机里。直到第6天空才隐约透露出浅蓝的意思。不到一天后,他立刻陷入了灰色和黄色。

李倩是北京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仍然记得在微信群里与同学辩论的场景。他学气象的同学认为气象因素对大气控制的影响很大,大气的改善主要靠上帝的帮助,这让李倩很生气。

“我2012年刚参加工作,北京秋冬的空气质量空真的没有现在好。”李倩主修气象学。当时有些同学还不太了解北京的大气治理工作。她经常给大家讲解辩论。她记得从2015年到2016年,空气污染仍然频繁发生。2017年初,北京也经历了持续数天的“新年阴霾”。

邹毅还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当时无法理解。北京的空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差了?

邹毅2013年和2019年拍摄的北京蓝天图。受访者供图

攻击

重拳控制PM2.5

邹毅决定必须做点什么。

经过45天的连续拍摄,邹毅把过去的几十张照片放在一起。“当时太震撼了!”他觉得这段经历不能轻易忘记。“我们应该回头看看,我们经历了什么样的环境压力。我们应该考虑一下我们个人能做些什么。”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拍一年。夏季6:30-7:30,冬季半小时后,同一个场景,记录北京天的颜色空。这一拍没有停。

2013年1月27日至2013年10月23日,邹毅连续拍摄2826天,共拍摄照片240万张。在过去的三年里,拍摄了更多的视频,平均每天3分钟,到目前为止总共有131400秒的视频数据。

邹毅的照片涵盖了北京大气控制的每一个细节,从最初以灰色为主,到灰色和蓝色的混合,再到蓝色的主导。

2013年北京开始打击PM2.5,今年9月发布了《北京清洁空燃气行动计划2013-2017》,提出到2017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降低25%以上。

在控制措施力度空之前,有84项“分解重点任务”,涉及燃煤、机动车、工业粉尘等6大项,为北京市治理大气绘制了路线图。拥堵费研究、机动车总量控制、京津冀联防联控等。,已经正式进入空中管制的任务列表。

此时,北京PM2.5治理之路逐渐明朗。2014年4月,北京发布了第一版PM2.5来源分析数据:近4家为外地进口,本地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比例超过30%。

明确源头,治理更有针对性。

2015年12月8日7时,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机动车奇偶运行,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周边省份协调应急。

李倩的困惑,李玲君也遇到了。身边的人总是问,什么时候日子会好一点?环保部门是否应该多做一些?

作为北京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遥感监测办公室主任,李玲君将耐心解释污染的原因,环保部门正在做什么,以及环境保护应该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只有环保局弱。

事实上,北京从1998年开始控制大气。到目前为止,至少已经采取了200多项空气控制措施。

同时,2012年,北京成为全国首批设立环保部门遥感监测室并实现业务应用的城市之一。

什么是遥感监测?例如,李玲君在空中有一个大摄像机,可以显示大气中有多少污染物,如PM2.5和NO2这些污染物无论是来自汽车尾气、烧煤还是建筑工地的灰尘,那里的烟囱冒出黑烟,隐藏的小零散企业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与地面监测站相比,遥感监测作为“天眼”,可以看得更广、更全。

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投入到空气控制中。2017年,北京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圆满结束。

李倩发现他周围的学生开始理解北京的大气控制,不再把蓝天归因于风。

2018年6月23日,东四郁芳胡同5号院煤棚被拆除。数字/视觉中国

更新

告别烧煤的日子

安儿一生与烧煤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们经常问他在地下几百米甚至几百米不见天日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39年前,他第一次下到门头沟木城涧煤矿。穿地下靴,穿工作服,戴安全帽,感觉地下挺宽敞的。没有“路灯”照明,一个人一个大灯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地”。虽然又黑又暗,但他很骄傲。“我去矿上当工人。”

木城涧曾经是北京西部最大的煤矿。1952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70万吨,员工7400多人。自建设以来,已为国家贡献了7000多万吨煤炭资源。

安儿是门头沟人。1980年,26岁的他来到木城涧煤矿,当了一名矿工。

矿井实行早、中、晚三班倒,半个月一班,井下八小时。离矿很远,在地下也随时上不来了。每个人都自带“班级午餐”。“我们喜欢带一些火和馒头,我们通常会带一些不会洒的食物。”安二通回忆说,以前虽然每个人都拿固定工资,但是每年都很上进,超额完成任务。

井下很“热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掘进、采矿、运料、装车,还有专门的安全员。八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每个人都浑身是血。他的黑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他不觉得累。

从地下上来,回到地面,安尔童总是对自己说,他安全回来了。这是30年。大约10年前,安尔童开始退休。

从1960年到2007年,门头沟当地原煤产量平均占北京煤炭终端消费量的63.5%。长期开采,山体岩石裸露甚至开山空,门头沟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入新时期后,随着首都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性调整,门头沟被赋予了“生态保护与发展区”的新功能定位。

2018年底,木城涧煤矿关闭,彻底成了回忆。贫瘠而低矮的矿区让安儿彤感到失落。“一大早,矿区交通很拥挤。现在没人了,很失望。”木城剑成就了“沉淀千年黑金”的安尔通,承载了矿工的青春。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80%以上的煤炭直接燃烧使用。高耗低效燃煤将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到空气体中,造成以烟尘为主的空气污染。

作为清洁空燃气行动计划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北京市在2013年至2017年期间降低煤炭消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淘汰燃煤锅炉4923台,占全市燃煤锅炉总量的99.8%,减少燃煤近900万吨。

烧煤已经逐渐从我们对供暖的记忆中消失了。

住在西城白芝坊清芷园小区的谢蓓对此深有体会。2013年,她家开始变煤为电。

去年冬天烧煤,每年用6辆车,每辆车400块煤。

“一下子凑不起来,没地方蹲。”谢蓓说,过去,为了储存蜂窝煤以备后用,每个家庭在屋外都有一个简单的煤棚,通常是用砖建造的,类似于一个小杂物间。“我以前从来不敢在院子里挂衣服,太脏了。”

用电取暖后,冬天要花4000元左右。虽然电比煤贵,包括政府补贴,但还是很多好处的。

北京一直在努力推进中心城市和核心地区旧平房的“煤改电”。根据政策,“煤电”居民采用居民低谷试点电价,即降低低谷电价,降低居民供暖成本。

2018年北京发布的新一轮污染源分析显示,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移动源、粉尘源、工业源、生活非点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农业和自然源等其他来源约占12%。

分析表明,当地排放源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燃煤来源显示了最显著的下降。本地来源中,燃煤来源占3%,基本退出北京PM2.5主要贡献者行列。

2019年9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表示,经过20多年的治理,北京市燃煤污染问题已基本解决。

今年6月8日,房山窦店镇,工作人员展示抑尘车的消防水炮,这辆车同时具备消防、应急用水、洒水、清洗、抑尘五大功能。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很好

去你想去的地方

燃煤问题基本解决后,北京开始用“一微克一微克”控制大气。

2017年,市委书记蔡琦在秋冬大气污染防治部署会上明确提出“PM2.5治理要一次一微克”,从而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综合运用技术+执法+管理等手段,实施精准大气污染治理。

2018年,北京发布了保卫蓝天三年行动计划,并有最新的控制大气路线图。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环境空气体质量的改善目标将在“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比2015年减少30%以上,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25%以上。

随着减排空越来越小,北京不断优化升级工业机构,完成近12000家“分散污染”企业分类处置,实施动态“零清理”,留下近18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

在移动来源方面,北京市实施了最严格的机动车排放和油品标准,先后出台了淘汰国三车辆补贴、全市禁止国三标准柴油车、新能源车优先等政策,以调整和扩大越野移动机械低排放区域范围。

近年来,北京市报废旧机动车220多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30多万辆,将20.5万辆超标车辆纳入黑名单数据库,实行“闭环管理”。

2020年8月4日,北京蓝天。摄影/

新京报记者蒲风

如今,北京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

李倩说,以前每当遇到严重污染时,都要写一份分析报告。前几年还得时不时写个分析报告,现在频率少多了。

她的感受在数据中得到证实。2017年和2018年北京有10次重污染过程,去年下降到3次。

给邹毅印象最深的是,在过去的秋冬季节,北京几乎每周都有一次严重污染,污染浓度高,持续时间长。现在污染强度大幅度降低,持续不超过两天,大部分在24小时内有所改善,与过去相比。每周“疲惫”,现在每月“小感冒”一次,“北京的生态体质大大增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克斌分析,最终要想实现PM2.5年平均值达到35 μ g/m3,甚至35后低于25,必须从工业、能源、交通等结构上获得进一步的减排。“我们都有亲身经历。蓝天确实在增加,但还是比较脆弱。每隔一段时间仍有空空气污染,因为疾病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也未完全与气象条件脱钩。”

换句话说,空气体质量仍未对大气扩散条件不敏感。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空在排放量没有大幅度减少的前提下,仍然会发生气体污染。

所以在减排空的压缩下,措施要更精准,才能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依法更加科学准确地控制污染。

北京开始对所有街道设定减排任务,除了全市以外的各区也开始对本地区的污染源进行分析。

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洪宇表示,海淀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空空气污染源分析,也就是说,海淀区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应该全部清理掉。目前估计海淀区的污染源主要是移动源和粉尘,这是未来的重点。另外,这次我们会搞清楚挥发性有机物是在哪个地区哪个时间段产生的,并以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进行新一轮的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研究“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工作方向。

科技也会有帮助。张洪宇介绍,海淀区充分利用城市大脑AI计算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天地人车合一”的移动源头监管平台。目前,该系统已投入试运行,将为实现准确执法和有效控制移动源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9年3月9日,在第四届全球环境大会前夕,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环境“科学-政策-商业”论坛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北京大气污染控制进程二十年及展望》评估报告指出,北京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所做的努力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本月,北京经历了两次空气污染过程。李倩认为,人们应该看到北京的空气控制趋势正在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仍会有一些波动。“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或局外人。每个人都努力为大气治理做出贡献。”

“我有危机感。”邹毅笑着说:“朋友圈以前天天抱怨。现在几乎没有人谈论它,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变化。”他觉得,以前北京的大刀阔斧的工程管理,进入了现在的慢火长炖的日常管理,提高了社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能为北京冬奥会的大气控制和安全做点贡献,然后让北京对其他城市一目了然。

新京报记者邓琦

编辑张畅校对吴兴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72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