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人民锐评:江歌案4年后 我们必须对网络暴力有所反思

人民锐评:江歌案4年后 我们必须对网络暴力有所反思

原标题:人民尖锐评论:江歌案四年后,我们必须反思网络暴力 人民日报10月28日评论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27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江歌之母江秋莲诉谭斌侮辱…

原标题:人民尖锐评论:江歌案四年后,我们必须反思网络暴力

人民日报10月28日评论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27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江歌之母江秋莲诉谭斌侮辱诽谤案作出判决,驳回其上诉,维持原判。法院认为,谭斌得知江歌在日本被杀后,不仅没有表现出同情,反而通过网络侮辱和诽谤江歌和江歌的母亲江秋莲,公开贬低和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构成侮辱、诽谤罪的,依法以数罪论处。根据初审,谭斌将面临一年零六个月的监禁。

轰动一时的江歌案已经过去四年了,但这场悲剧引发的侮辱诽谤案仍然引起了全社会对网络名誉侵权尤其是网络暴力的思考。近年来,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案件和事件不时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姜秋莲诉谭斌侮辱诽谤罪二审结果再次宣告了这样一个原则:网络空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如果他突破了法律底线,甚至达到了犯罪的程度,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网络暴力的讨论和反思由来已久,近年来,网络暴力呈现出新的形式。有人把网络暴力当成“生意”,形成灰色产业链。有的人负责寻找目标,有的人负责人肉搜索,有的人负责制作攻击性、侮辱性的文案、表情包、短视频、弹幕,有的人负责推送、协调、控制、评估…网络暴力具有组织化、集团化、利益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单纯“非理性宣泄”的网络暴力,这种新的“暴力”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利益诉求,要么挑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要么绑架舆论,实现经济利益。这些都时刻提醒着我们,网络舆情的生态是复杂多变的,要消除网络暴力,创造一个清晰、健康、理性的网络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络暴力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疾,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点空,导致一些人侥幸心理,过度发泄非理性情绪;另一方面,“流量第一”、“眼球经济”等传播逻辑的盛行,为充满对抗和极端情绪表达的网络暴力提供了天然的土壤,甚至导致一些平台为了赚取流量和眼球而与“肇事者”形成某种默契甚至勾结,从而促成网络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网络空治理还是平台治理,如果不能对互联网传播的深层次规律进行一些必要的制衡和改革,恐怕就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网络暴力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遭受网络暴力并最终通过司法渠道获得救助的受害者,是比较幸运的。太多的网络暴力没有达到违法犯罪的程度,但是在网络上却时有发生,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我们如何确保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人,包括你和我,都不会遭受这种暴力?除了法律,我们还需要共同建立一个适用于互联网等匿名空的新的文明规则。越是面对“陌生人”,越是要努力保持理性和适度;我们越是在互联网时代追求流量,就越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谨慎和宽容。毕竟,在每个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向对方传递善意,那么这一分钟的“肇事者”可能下一分钟就变成了“受害者”

来源:苏轼/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负责编辑:吴晓东SN24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740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