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因为他,我选择了历史学!”

“因为他,我选择了历史学!”

原标题:“因为他,我选择了历史!”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带领团队参加党的诞生地“寻根”活动,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 ●长期致力于抗战史研究,结合自己…

原标题:“因为他,我选择了历史!”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

●带领团队参加党的诞生地“寻根”活动,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

●长期致力于抗战史研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践行学者的社会责任;他从事城市历史研究多年,在积极抗击流行病、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热爱做一个孩子,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因为他,许多学生选择了历史作为他们一生的研究方向…

近日,我校人文学院苏志良教授荣获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推出的2020年“为师学习”先进宣传模式。

苏志良,1956年6月出生,197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初中历史教材主编等。2012年获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师德模范。曾任历史系系主任、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苏志良教授紧密结合专业,引领党建研究前沿。他在党的诞生地带头开展“寻根”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红色圣地,上海聚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发生事件的各种组织和场所。苏志良教授指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红色圣地,应尽快保护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时的历史风貌,建立以淮海中路街和瑞金二路街(原法租界中心区)为核心的“红源”历史文化风貌区。经过四个月的考证,苏志良教授和他的团队与国内知名历史学家一起,追溯了上海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建党的历史和地理渊源,绘制了2017年6月上海中共革命根据地分布图。该地图基于1920年新测量的上海新地图,突出了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有关的70个历史元素。地图上仔细标注了每一段历史的名称、时间、地点等要素空,并用彩照标注了目前可以搜索到的一些CPC创建活动的地点。

为了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苏志良教授还带领团队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对上海1000多个红色革命纪念遗址进行了鉴定,形成了较为完整丰富的上海红色文化基因图谱,并对红色革命纪念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经过多年的深入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版了一本书《第一颗心的土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录》,该书展示了一幅更完整、更丰富的上海红色文化地图,短短几个月内已印了四次。2020年9月16日,《解放日报》举行了建党一百周年主题报道启动仪式,聘请苏志良教授为活动顾问之一。

上海“四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苏志良教授作为市委讲师团“四史”专家宣传组成员,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积极参加“四史”教育活动。他到教育卫生党委、金山区委、杨浦图书馆等近百个单位宣讲,为推出“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品牌而不懈努力。

苏志良教授被誉为中国研究“慰安妇”问题的第一人。在过去的28年里,他阅读了相关的日本傀儡档案、日本老兵的回忆、战时报纸等资料;为了收集证人证言和资料,他几乎走遍了全国,从东营到上海,从白山黑水到黄土高原,从冰冻的北方到海南。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全面探讨中国女性屈辱史的专著——《慰安妇研究》;他登上东京、海牙、华盛顿、多伦多等城市的论坛,追究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呼吁资助被迫做“慰安妇”的老人;每年都去日本参加法律诉讼,为老年受害者索赔。他鼓励并带领研究生前往云南、山西、海南等地对“慰安妇”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慰安妇”幸存者表示慰问和支持。自2000年以来,“慰安妇”幸存者得到了生活支持,生活不断改善。苏志良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学者的社会责任,感染和教育着他的学生。

苏志良教授长期致力于抗战史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他是《上海抗战实录》主编,积极提出推动建立“四线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建议。他的《关于将四线仓库建成上海抗战纪念馆的建议》获第十届上海决策咨询杰出成就奖一等奖。2017年5月10日,苏志良教授致信中共中央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先生,提议为饶家驹修建纪念碑,并郑重纪念和宣传。2018年12月,上海难民区纪念碑在城隍庙竖立。2019年12月,苏志良教授领导的团队研究成果《上海难民救助模式与国际人道主义法渊源——上海石楠安全区研究(1937-1940)》和《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获第十二届上海决策咨询杰出成就奖二等奖。

苏志良教授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积极为建设健康中国献计献策。2018年与《新华每日电讯报》联合主办-& # 34;健康中国”年度标志性城市大会。2020年3月,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时,由上海师范大学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所联合推出的《2018年中国健康城市研究报告》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积极抗击疫情、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爱学生,从“心”开始。苏志良教授从不忘记教师教育人的责任,积极参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曾在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期间,为上海新入职的高校辅导员讲课;应邀为“青年学习”活动讲授专题辅导报告《上海的红色基因》。苏志良教授长期以来支持大学生工作,积极参加各种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举办“生活导师”专题沙龙,举办“人性之声”访谈,原声“在线读书俱乐部”引导。

90年代后期,苏志良教授开始有了他的第一批研究生。几十年来,苏志良教授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他的研究生中,有一个女学生出身贫寒,宿舍没有被子御寒。苏志良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从家里拿了一床被子送给学生。每年在毕业晚会上,苏志良都会问学生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一次,一个同学说在上海买不起房,苏志良借给他几万块钱作为首付。他说:“既然学生选择留在上海,我会鼓励他们,尽我所能帮助他们站稳脚跟。”也是苏教授最关心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他的学生至少有80%有他推荐的工作。从第一个研究生开始,每年中秋节,苏志良都会邀请学生,包括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家里开派对。这个传统保持了很多年。每年新生入学之初,苏教授都会从学院的贫困家庭中挑选一名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每月财政补贴500-800元。当他得知有些贫困生无法承受购买电脑的经济压力时,他什么也没说,而是把家里闲置的笔记本电脑带到学校送给学生,从而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在学习上,苏志良教授对研究生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有两个研究生确定了他们关于日本在海南暴行的论文题目,但是他们没有旅费。苏志良教授慷慨解囊,支持他们去海南考察。一次不够,第二次他们又去了,在海南呆了两个月,就这样顺利完成了研究。在苏志良教授的指导下,学生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研究生在上海获得了优秀的学位论文。他的研究生经常说苏志良教授是全校最忙的教授,而我们是全校最忙的研究生。35年来,他的弟子蒸蒸日上,部分学生升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学科领军人物。他教过的大学毕业生中,有10位获得了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

2013年冬天,他遭遇车祸,导致行动不便。术后休息后,他仍然坚持每周四上午去奉贤校区教本科生。在班车上和教学楼里,他可以看到一个一瘸一拐的教授,他坚持站着给学生上每节课。虽然他已经把课的内容背熟了,但是每学期开学前都会花很多时间更新课件。他说要告诉学生最新的研究动态,不要让自己“落伍”。他用多媒体讲述上海的历史,只扫描了近千张图片。从上海的源头到上海文化,生动细致的内容和简单的讲课深受往届学生的喜爱。为了更好的教本科生,他组建了一个包括教授和研究生在内的教学团队,一起合作备课,希望在新的时代里,一直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来教他们。他的讲座《中国近现代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部重点建设项目的相应课程中获得“精彩一课”,“上海历史研究”在上海获得精品课程。他带领团队宣布《30年磨一剑——以强化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导向的抗战史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勇于承担责任

谱写新时期教书育人的新篇章

爱是无边无际的,默默地滋润着万物。

苏志良教授用他的学识和人品

知师道,铸师魂,师德,爱师

投稿人:人文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785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