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通过非遗保护传承、文旅综合开发 我省多地文化扶贫效果显著 留得住乡愁 还能致富一方

通过非遗保护传承、文旅综合开发 我省多地文化扶贫效果显著 留得住乡愁 还能致富一方

原标题:通过非遗保护的传承和文化旅游的综合开发,我省多种文化的扶贫效果显著,可以恋家致富 来源:四川日报 在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唤醒各地的文化资…

原标题:通过非遗保护的传承和文化旅游的综合开发,我省多种文化的扶贫效果显著,可以恋家致富

来源:四川日报

在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唤醒各地的文化资源,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省内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和广泛实践,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形式,不仅留住了乡愁,也致富了。

11月5日至7日,“决战、决战、文化扶贫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安州区、阿坝州茂县、汶川县,实地考察当地文化扶贫工作。

在非遗产保护的传承中开辟脱贫致富之路

吴红,北川县曲山镇唐家山村人,是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羌族茶的传承人。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吴红的丈夫和儿子遇难。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后,吴红决定学习手工泡茶。“地震发生时,一棵被连根拔起的茶树救了我。学会用手泡茶,对我来说是一种‘感恩’。”吴红说她想泡茶来带动村民致富。

在这个村子里,茶叶发展有两大优势:羌族茶的手工制作工艺由来已久;一棵生活在山上的百年老树。“采茶后采用纯手工工艺加工,12道传统工艺形成原生态口感。”吴红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浓郁的羌族文化特色使他生产的手工茶迅速打开了市场。

2010年10月,吴红怀着感激之情,发起成立了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招募当地村民参与手工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入股,村民每年还可以获得1000元的分红。截至2019年底,该合作社吸收了104名成员,其中包括29户贫困户,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卡,并修复了1500多英亩的老茶园。到2018年底,合作社的贫困户全部脱贫,直接收入增加15万多元。

在我省,很多人通过非遗产保护的传承,开辟了脱贫致富之路,带动了贫困户增收。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陶器的继承者邓中华,通过陶器生产为当地人民创造了70个就业岗位,其中20多个来自贫困家庭。在李兴秀阿坝州茂县,国家非遗项目羌族刺绣的传承人,在茂县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招收当地妇女就业,很多学员一天能挣五六百元。“绵阳、阿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让我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意味着什么。这不仅是一个保护问题,也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郭桂玲说。

在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中实现居家健康

“现在,在家里,出去工作也能得到和以前一样的收入”,这是记者在这次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11月7日9时,阿坝州茂县举行了开幕式。身着民族服饰的羌人与欢快的沙朗共舞,“石壁”带领队伍爬楼梯。“羌王”和“公主”在城门向四面八方的游客挥手致意。“这是一种模仿古代国王迎接客人的仪式。参加演出的都是古城的员工。”中国古羌城评论员高礼治告诉记者,在中国古羌城每天都会举行这样的仪式。

汶川地震中,羌族聚居区受损严重。地震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在当地规划建设了总面积3000多亩的中国古羌族城市,在吸纳周边居民就业的同时,展现了羌族原有的建筑特色、民俗风情和祭祀仪式。其中,中国羌族博物馆拥有珍贵文物近万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313件,成为游客了解羌族历史文化的集中场所。

“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彝族文化和旅游服务等技能的培训,这座中国古城自建成以来已吸纳了近1000人。”高丽芝说,目前近600名员工中,有400多名来自当地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在中国羌族古城工作,每年可以挣2万元左右。

同样在茂县,省委网办定点扶贫项目于2019年结束,2户和8名在当地办卡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通过充分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旅游文化,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村内104户345人,其中4户为贫困户增收。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安州区桑枣镇七新村以发展“枣皮走廊蝴蝶谷”风景旅游为契机,带动当地农民就业300余人。到2019年,全村人均劳动工资和集体经济收入分红达到2.2万元。(程波记者肖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808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