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巾帼力量!地大四位教授入选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

巾帼力量!地大四位教授入选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

原标题:女强人!4名迪达教授入选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由湖北省妇联和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楚风人才计划——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发布会…

原标题:女强人!4名迪达教授入选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由湖北省妇联和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楚风人才计划——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发布会暨座谈会在韩举行。公布“湖北省100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和“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名单,评选出我校4名教师。环境学院的教授、刘辉教授、地球科学学院的何教授荣获“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材料与化学学院的秦帅教授荣获“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据悉,“楚风人才计划——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由湖北省妇联和湖北省科技厅联合举办,选拔全省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女性创新人才,展示女性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非凡成就,为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其成长发展。共有100人被授予“湖北省100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115人被授予“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王红梅教授(右五)作为代表出席了颁奖仪式

我们来欣赏一下四位获奖老师的风格:

王红梅,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武汉市青年科技奖、武汉市三八红旗旗手等荣誉和称号。获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武汉市陈光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65篇,合著专著2部。目前,她是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重点项目的女性。她还是国际洞穴协会微生物学与地球微生物学分会副主席,国际深层生物圈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委员会委员。

王红梅一直练习“在祖国的土地上写论文”。他是我们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于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地质微生物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为突破口,服务于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矿业环境、全球变化等领域的重大国家需求。

“遭遇”微生物,

演绎微生物勘探的魔力

毕业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王红梅博士研究项目“微生物勘探”与微生物相遇,开启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的道路。在博士学习期间,为了将课堂上学到的微生物学知识应用到野外地质工作中,她在川西北藏区单独采集野外地质样品,手工研磨数百个样品至200目。

在过去的四年里,王红梅发现一些微生物孢子可以用来寻找地下隐藏的沉积物。以此为题,她不仅成功完成了博士论文,还获得了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科研成果还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红梅对资源领域的勘探工作并不满意,更关心的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她开始了与微生物的“对话”之旅。获得博士学位后,当她的儿子还在蹒跚学步时,她很荣幸得到了中国奖学金委员会的支持。王红梅坚决决定在海外大学开展环境微生物学的合作研究。在学校访问期间,她把对家庭和儿子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进一步从微生物勘探拓展到微生物采矿造成环境污染的研究。

一年的留学经历让她受益匪浅。在这些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她发表了5篇论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3个一般项目,分别围绕铅锌矿和锑矿开展了深入研究,为矿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微生物交流,

为温室气体自然减排铺平道路

经过多年在跨学科领域的摸索,王红梅喜欢与微生物交心。在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她去了南加州大学学习。新思想的碰撞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还有对科研的热爱和热情。

回国后,王红梅不间断地建立了地质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平台,实现了微生物研究从酸性矿井水的极端地表环境向极端地下环境的转变。野外监测工作的苦与乐是齐头并进的,各种苦都带来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经过六年对洞穴微生物的持续防雨监测,她于2011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开始了她对喀斯特洞穴地质微生物的研究之旅。

2013年,由于对洞穴微生物学研究的贡献,王红梅当选为国际洞穴联合会微生物学与地质微生物学分会副主席和国际深层生物圈研究中心执行成员。

微生物的“婚姻”,

揭示微生物对油气资源的贡献

王红梅带领年轻人探索新的领域,并致力于解开白云石成因之谜,这是地质学领域一个百年未解的谜。她以微生物为出发点,突破了微生物诱导白云石的遗传机制。受此机制的启发,该团队验证了粘土矿物诱导白云岩形成的过程,拓展了对白云岩成因机制的认识,解决了白云岩之谜,为白云岩油气藏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国内外在该领域具有展示度的研究团队之一。

在此基础上,她将研究范围从传统油气资源的白云岩储层扩展到非常规油气的页岩气储层。她领导的团队发现,许多地质微生物可以分解粘土矿物,形成应时和长石等矿物,不仅为页岩气提供储存空,还为生产中的压裂创造条件。这些成果已在一系列高水平期刊上发表。

“适合”微生物,

建立和培养跨学科的平台

在不断探索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同时,她始终没有忘记在我们大学建立一个具有地球科学优势的微生物平台的重要性。2003年,学校提出了生物科学新专业。她白手起家,带领一些年轻教师承担起建设新学科的重任。自2003年以来,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王红梅教授为生物科学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主持了本专业的示范,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作为负责人,她承担了首批“优秀青年教师特色学科团队”项目。

2015年,借助“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地理优势,王红梅带领大家积极参与创新学术基地建设,搭建生物研究平台,实现分子古生物实验室升级,为强化学科特色奠定基础。她积极引进和培养青年人才,以项目为纽带搭建了新的科研平台,为地质微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了科研的发展。

岁月带走了青春的羞涩和懵懂,却留下了爱情和永不退缩的科研热情。王红梅以地质微生物学的前沿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矿业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推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不悔青春热血,践行了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的不同执着。

刘辉,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科学研究和污染环境修复的工程实践。她是国家创新群体“环境水文地质学”和湖北创新群体“江汉平原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的骨干成员,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委员会委员,武汉市节能减排协会副会长,武汉市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国际SCI期刊编委。她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担国家、省、市重大项目30余项,完成横向技术服务项目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6名,出国留学博士/硕士研究生11名。

专心科研,揭示环境污染规律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刘辉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重点研究了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苯胺和硝基苯等一系列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

同时,通过反复实验和模型模拟,她发现了各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为确定污染物的环境归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数,探索了污染物与环境微生物功能群的相互作用,从环境中分离获得了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菌株,揭示了微生物降解的机理,为加强环境污染的原位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致力于技术创新,为环境恢复开辟新思路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有很多,但物理化学方法昂贵,微生物方法修复周期长,植物修复方法缺乏耐受性强、经济价值高的修复植物,石油污染修复技术仍难以实现工程应用。

针对这一问题,刘辉教授提出了利用油料作物和高效降解菌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利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油生产生物柴油的新思路,突破了技术瓶颈,实现了江汉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和生物柴油生产的工程应用。该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经专家评审,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培养科技人才,帮助环保事业发展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刘辉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精心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她还精心指导了国内外近6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其中47人毕业后在环保行政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环保企业等单位工作。,并为环保和能源领域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女人不让男人。20多年来,刘辉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魏宏,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分会副会长。

探索生命和生态环境的演化以及自然资源的形成规律是地质学家不懈的追求。何魏宏在地质史上研究古生代和中生代之交的腕足动物、放射虫、双壳类及其古环境已有20多年。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1部,与他人合作专著4部;他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的著名期刊上发表了103篇论文。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发展研究与发展规划子项目、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创新团队和教育部111创新与智力引进计划主要成员;作为骨干,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个重点项目。

何获国家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科学研究有了新的成就

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前沿,围绕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大量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系统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开展了深入的古生物分类学和详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全面认识2 . 5亿年前生态系统的时间空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资料,为沉积岩地区提供了重要资料

她在系统古生物研究方面不断创新,建立了4个新属和26个新种,被列入国际动物系统命名数据库。在中国古代之交的生物灭绝研究领域,提出了深水环境生物衰退早于浅水环境的新观点,导致地质学家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生物灭绝模型;发现随着2.5亿年前的大灭绝,出现了腕足动物小型化等重要现象,揭示了大灭绝高峰前生态系统开始衰退的规律。根据放射虫的丰度、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建立了二叠纪末华南系列化石产地的古水深模型,为古海洋水深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和新方法。在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础上,作为副主编,编制了1:250万中国沉积大地构造图,为沉积矿产资源和页岩气等新能源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推动了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基础学科向应用方向发展。

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魏宏一直认为教学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她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授课内容包括古生物、古生物与地史、地球表面科学导论、普通地质学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分析,还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理论和成果。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魏宏认为野外实习是地质教学的基础和灵魂。几乎每个暑假都去北戴河、秭归等野外实习教学基地指导学生实习;烈日炎炎之下,我亲自带学生收集华南第一手野外地质资料。她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工作,参与编写《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古生物学与地史概论》、《地层学基础与前沿》、《三峡地区地质实践指南手册》(前三部即将出版)等教材。

贺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先后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和素质培养31人,本科生毕业论文28人,培养研究生18人(其中博士生5人),多名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掌握该领域的国际前沿,指导许多研究生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获得优秀报告奖。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

贺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扩大古生物学在中国的影响,推广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新成果。作为组委会成员,她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组织了第七届国际腕足会议和第十五届国际放射科会议,还组织我校师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为了跟上本专业的国际趋势,多次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合作,在地学领域的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和专著;经常去澳大利亚、阿根廷、葡萄牙等国家参加古生物国际会议,通过学术报告或讲座的方式,努力提高古生物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秦帅,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学院副院长,现任《岩矿测试》副主编、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过去32年的科研和教学中,秦帅致力于地质分析和科研教学的崇高事业,在地质、环境、能源、材料等领域进行综合科研和创新,为学校和中国特色的分析教学教育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分析方法创新

帅琴建立的一系列新的分析测试方法和装置,在保证高检测灵敏度和高分析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和浪费。它们简单、快速、灵敏、绿色且易于自动化。他们服务于中国分析测试行业的第一线,获得授权专利,特别是为中国地勘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海量的检测数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帅勤获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6篇,专著2部;承担国家和省级部委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科技项目42项,其中主持25项。作为负责人,秦帅成功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流动注射分析研讨会、第八届固相微萃取技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地质地球化学分析研讨会、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论坛,提升了研究成果在分析测试行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秦帅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固相微萃取技术发明人Janusz Pawliszyn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在国际权威分析化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绿色样品前处理研究领域始终与国内外一流研究团队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湖北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坚持科研创新战略服务能源

结合科研项目“鄂尔多斯长7段页岩气含量测试技术及评价”,秦帅敏感地认识到先进的商用仪器对页岩气含量测试的特殊重要性。当时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封杀了我国,国内开发的几种仪器普遍存在精度低、分析人员劳动强度大、检测效率低等问题。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条件,秦帅教授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了跨学科的专家学者团队,开展了页岩气含量测试系统的技术研究。经过8个月的日以继夜的奋战,成功研制出SQ-1页岩气测试仪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成功完成了鄂尔多斯长7段后续页岩气含量测试技术及评价工作。该仪器多次参加深圳高交会展览。2016年,样机在现场应用,在地质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坚持科教结合,潜心培养科技人才

帅琴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并呈现在课堂上,致力于育人。承担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地质分析、色谱分析、分离科学导论等课程,先后出版过《地质分析》等8本教材。她曾被评为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老师,教学上的优秀老师,校级名师等。,并带领团队获得2018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举办“女教职工”称号,“分析化学”MOOC课程获全国优秀网络公开课。

帅琴近年来培养了一批应用化学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6名毕业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贡献。

文本|周倩倩

微信编辑|毛国珍

审计|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875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