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拒绝浪费 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设包厢费最低消费标准

拒绝浪费 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设包厢费最低消费标准

原标题:拒绝浪费餐饮服务商不得设定包厢费最低消费标准 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员审查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时,他们建议 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设定最低消费标准 12…

原标题:拒绝浪费餐饮服务商不得设定包厢费最低消费标准

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员审查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时,他们建议

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设定最低消费标准

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反餐厨垃圾法草案。

“去餐厅吃饭,很多酒店都有包厢费,得花足够的钱。其实有些是浪费的。因此,建议在草案中增加具体条款,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应设定包厢费的最低标准。”鲍新和专员说。

鲍新和补充说,考虑到包厢服务更好,餐饮服务提供商可以在点菜前明确通知消费者,他们将适当提高菜肴的价格。“要享受更好的服务,就要多付钱,这是现实的,但不能设定最低消费标准,这会鼓励大家多点,造成浪费”。

委员魏认为,目前餐饮服务提供者设定的最低消费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原因,草案对此没有规定,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建议增加此内容。

当然,要解决食物浪费问题,仅靠餐饮服务商取消包箱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关注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与会人员指出,制定反餐厨垃圾法律,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法律引导和规范作用,建立全社会餐饮消费和日常食品消费基本行为准则势在必行。

应列出主要的浪费案例,并规定自下而上的条款

关于食物垃圾,草案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可以安全食用或饮用的食物,不按其功能用途加以利用。

魏表示,草案中对餐厨垃圾的定义更具原则性和科学性,建议改为更明确具体的表述。比如“本法所称的餐厨垃圾,是指不珍惜、不合理使用、不必要地丢弃食用食品,给国家、社会、单位、家庭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行为”,所以规定更加明确。

顾小雨专员也认为草案中对食物垃圾的定义不够准确,希望重新考虑。食物浪费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一种现象,应该更准确更清晰的表达出来。

委员欧阳昌琼表示,草案对餐厨垃圾的定义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食物垃圾肯定不仅限于餐桌上的垃圾,至少应该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食品浪费是指按照节约标准不合理生产、流通、消费和利用食品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食物浪费首先是一种不合标准和不合理的行为。其次,该法应列举食物浪费的主要情况,同时应增加总括条款,使该法更具可操作性。

餐厨垃圾处理难以收取相应费用的

草案第七条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向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相应的餐厨垃圾处理费用。

委员郑淑娜表示,执行上述规定并不难,比如如何认定为浪费?如何划定收费金额?此外,这项规定可能会为个别无良商户开辟收钱途径,成为收费结算的固定项目,与立法原意背道而驰。这个规定初衷是好的,应该作为对消费者的警示。但是这个规定要重新研究权衡,是有很大的好处还是坏处。

NPC财经委员会委员刘正奎表示,餐饮服务提供商收取相应费用处理餐厨垃圾的做法在实践中不容易操作,容易引发纠纷。建议再增加一条,根据金额分步骤收取餐厨垃圾处理费,督促餐饮服务提供者提醒消费者防止食物浪费,同时防止有食堂的学校和单位食物浪费。

进一步加强宣传,重视青少年教育

与会者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以改变习俗,建立良好的社会习俗。特别是要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推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耻、以节约为荣的风气。

委员会成员吕世明表示,制定反食品浪费法可以为提高公众反食品浪费意识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从小抓起,从源头抓起。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促进每个人自觉的社会文明意识的形成。

肖怀远委员说,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浪费很大程度上是消费心态不好造成的,比如铺张、排场、面子好。要通过立法和执法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存荣废耻的习惯和心理,特别是要通过青少年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同时,对于一些短视频平台等媒体来说,“大胃王吃广播”节目,发现一起对待,会为反食物浪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久而久之效果会更好。

政府官员应该树立节约和反对浪费的榜样

在分组审议过程中,几位常委提议加强对公务用餐的限制,通过公职人员的模范作用,提高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

委员刘玉婷表示,现行规定规定了部门的职责和主体的责任,这是必要的,但反食品浪费是全社会的事,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全社会要形成崇尚经济、反对食物浪费的氛围、观念和文化。公职人员要以身作则,建议加强这方面。

委员李培林说,草案第六条规定,公务活动膳食实行标准化饮食,膳食数量和形式要科学合理安排。但是这方面没有“标准化”的定义,所以很难“固定食物”。“规范饮食”的提法其实挺好的,但需要进一步准确界定,然后先通过官方消费推广,再在全国推广,形成长期自觉节约食物的习惯。

本报记者普

资料来源:《法制日报》

负责编辑:吴晓东SN24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133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