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四岁男童病例如何被发现?听北京病毒“大侦探”讲述流调故事

四岁男童病例如何被发现?听北京病毒“大侦探”讲述流调故事

原标题:一个四岁男孩的案子是怎么被发现的?听潮阳病毒“大侦探”讲述小溪的故事 2020年12月19日,时隔152天,北京现在是“中危”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再次紧张…

原标题:一个四岁男孩的案子是怎么被发现的?听潮阳病毒“大侦探”讲述小溪的故事

2020年12月19日,时隔152天,北京现在是“中危”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再次紧张。

疫情日复一日的报道,流动的线条向公众勾勒疫情,以“未知”警示风险,以“知道”安慰人。

在详细的流量信息背后,有一群人在与时间“赛跑”,与“看不见的敌人”竞争。朝阳区疾控中心疫情处理组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一群想破茧而出,拨云见雾的病毒“大侦探”。

为了保证市民的生活不受“潜伏”感染风险的干扰,他们仍然在“看不见的地方”,追踪“细节”的线索,扎实推进“检测”工作。

学习“圈出”控制范围

“一旦出现情况,最重要的是画一个大小合适的‘圈’来控制范围。“圈子”太大,会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圈子’太小,一旦潜在的案件没有被纳入‘圈子’,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流行病和地方病控制部门助理主任小琪说。

这个“圈”怎么画?这要看流控工作人员的反复询问,患者提供的电子支付记录的深入分析,监控视频的逐帧核对……这个过程往往比大众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以2020年12月14日朝阳区汉庭酒店大山子店境外输入的确诊病例为例,为了给最高效的控制范围划一个“圈”,当日转运人员通过当面询问病例、快速回放监控视频等方式初步明确了病例活动轨迹,并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出了将汉庭酒店大山子店指定为初步控制区的重要决策。这个“圈子”包括100多人,如酒店客人、员工、住在员工宿舍的人。从此,12月18日确诊的两例局部相关病例就来自于这个“圈子”。

小琪回忆说,12月14日,朝阳区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医院的报告,迅速派出部队。20多名转移人员被分成五组分别行动。一群人去医院查询案情,一群人来到案件入住的酒店调查,一群人快速分析案件消费记录,其他人赶到消费记录对应的餐厅、商场等场所开始工作…多线“并联”有效地分散了流量调节和溯源工作。

之后,调度员通过监控视频与追踪支付记录对比,发现确诊病例在入住酒店期间有实际位置不清的小店消费记录,如何确定这些危险点成为调度工作的一大难点。

“举个例子,案例回忆他出去买烟。通过比较消费记录,我们确实找到了名为“烟雾酒店”的记录。但是通过这个消费记录,是不可能对应到某个具体点的。此外,这个地区相对繁荣。工作人员检查了一整夜,找到了一些烟草酒店,最终确定了实际购买香烟的确切地点。”小琪说。

主动搜索+\”被动跟踪\”

“12月12日中午12时至14日18时,在汉庭酒店大山子店旁边的青峰布子铺吃过饭的市民,请联系朝阳区疾控中心!”很多市民还记得发生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第187次新闻发布会上的这一幕“紧急追查”。

小琪说,事实上,这种“寻人”是一种“被动搜索”,必须作为通过大数据等各种方式主动搜索流媒体信息的补充。目前,可能接触过病例但尚未达到“密切接触者”标准的人员,在北京被列为普通接触者。

通过分析和跟踪包子店的收款和付款记录,流量调度人员可以联系到大部分在相应时间段内去过该店消费的人。期间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客户用现金支付,或者出现“大数据”无法追踪的情况,比如不在店里消费。此时,为了确保所有访问过危险点的联系人接受相应的控制措施,有必要启动“被动追踪”。

小琪介绍说,流量调节工作人员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流量调节信息搜索“发现”了数百名联系人,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名居住在朝阳区酒仙桥北大山子的4岁儿童。

在第二天下午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通报了案件的流程:男孩的父亲去了汉庭酒店大山子店旁边的青峰布紫铺。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男生家庭的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那么,这个男孩是怎么感染病毒的呢?虽然专家推断存在“人类传播”的可能性,但对于病毒“侦探”来说,“案件”还没有解决。必须完全排除病毒“传染”给男生的所有其他可能性,这样才能最终“下结论”,才能完全保证疫情不会从这条“支线”上复发。因此,转移工人仍然在公众视线之外做着大量的工作。

“虽然大多数公民可能不知道我们还在这么做,但只有排除所有感染风险,我们才能非常肯定地给大家一个‘坦白’。”小琪说。

在键盘上捕获病毒

2020年12月25日顺义确诊一例,工作单位位于朝阳区李星星中心。该建筑立即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里的转移也是由朝阳区疾控中心进行的。

在人口密集的大楼里,如何判断亲近的人员?小琪说,我们也采用“画圆”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办公室、部门或同一楼层的一个有限空房间的人,可以判定为密切接触。比如工作站周围的同事,在会议室一起见过面的人,一起吃过饭的人等等。出门在外,和这些贴身人员有接触的人一般都会被判断为贴身贴身。大楼其他楼层的人,实际上无法知道自己的身份,就被判定为普通联系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其他信息的补充,数据可能会随时动态调整,人员类别也会发生变化。”

小琪记得,在李星星中心,总共派出了两组转移小组成员,每组约三人:一组与案件保持沟通,询问相关信息,来到大楼检查工作环境,了解其主要活动轨迹;另一组则是查看楼内案件活动的监控视频,在初步定位信息的基础上,结合监控视频、同事自述等信息逐步确认,使得追踪更加充分。

“经过几天的工作,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把案件的每一分钟的轨迹都放在现场。”比如小琪出地铁、进大楼、大门口刷卡、上下电梯、到站的具体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吃午饭和取快递的信息都要明确,所有接触的人都要确认自己是谁,是否戴口罩,是否可以判断为亲密接触者。

就像警察办案一样,根据缴获的“证据”,队员们循着案件的轨迹,一点一点地推进准确的环境采样。“我们要在脑海中‘回放’案件的去向,模拟他的行为,想象可能被触碰的位置,然后确定采样点。”

环境采样与人体咽喉拭子的采样工具和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先将粉红色病毒保存液浸入采样拭子中,然后涂抹目标物。小琪说,经验丰富的流量控制器有一双“醒目”的眼睛,特别注意细微之处,如马桶按钮、马桶门把手、洗手液按钮、水杯把手、桌面,甚至电脑鼠标和键盘。

最后,他们在大楼的办公区和公共区采集了280份环境样本,成功捕获了隐藏在机箱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的病毒痕迹。

随时备战

记者采访当天,虽然朝阳区已多日无新确诊病例,但小琪表示仍在时刻“备战”,几个部门近60名工作人员组成疫情处理小组,每6天一班,其中一天连续工作24小时,其余5天全天工作,随时准备外出转运。

自去年12月14日以来,小琪已经连续工作了27天,每天超过12小时。记者采访一小时内,他接到七八个电话,不时下楼处理突发情况,经常用微信联系工作,或者上网查邮件。更多的同事像他一样,在年底的时候像忙碌的陀螺一样高效地运作;坐在他对面的科长元旦期间工作很辛苦,头晕呕吐。输液4天,他很快回到了队里。有同事继续加班,导致体力不支,头部意外受伤。紧急服用CT后立即返回岗位;有同事因为长期不能规律工作和吃饭导致低钾血症。他们开车时突然出现症状,紧急拨打120,住院几天后返回岗位;更多的“90后”球员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仍然坚守岗位。

“对于流量调整工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时间。发现密切接触者提前一分钟控制,提前一小时对危险环境采取措施,避免更多人被感染!”小琪说。

负责编辑:贾楠SN24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25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