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校友张兴民:一代伟人多年的坚持、沧桑和浪漫

校友张兴民:一代伟人多年的坚持、沧桑和浪漫

原标题:校友张兴民:一代伟人多年的坚持、沧桑与浪漫 来源:重庆大学 轮廓 张兴民,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1959年10月加入中国…

原标题:校友张兴民:一代伟人多年的坚持、沧桑与浪漫

来源:重庆大学

轮廓

张兴民,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195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9月至1983年1月在重庆大学机械系任教,担任机械系铸造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3年1月至1986年4月,任重庆大学副校长、总务主任、校长助理。

1986年4月至1996年9月任重庆大学副校长,1992年至1996年任常务副校长。

1996年9月至2000年1月,任四川大学副校长。

1955年,在传播不发达的情况下,校友的推荐和叙述促成了张兴民与重庆大学的“第一次相识”。从校友口中,张兴民了解到,重庆大学机械、冶金、电气等工程类专业,经过国家部门调整,属于国家一级。“科技报国”是那一代年轻人的最高理想追求。张兴民所在的高中班,班里50个人除了三个同学报了文科,其余的都报了理工科。张兴民选择了当时全国闻名的重庆大学的机械专业。

“未来的工程师,欢迎你!”这是当时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新生的欢迎口号。时隔多年,张兴民依然记得这句话。醒目的红色标语让这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在进入大学校园的兴奋中,开启了他与重庆大学40年的缘分。

55级机械专业二班全体成员合影

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五年

“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些国内知名的机械系专家,包括张克志教授、金希如教授、林教授、许教授等。我们的学习和实验条件都是国内一流的。当时是国内机械制造最强的学校之一。同时是一所五年制本科的大学。”说起大学五年的学习经历(1955-1960),张兴民以自己的专业(机械制造技术与设备)为荣。基础课很扎实,都是由当时全国最好的教材和最权威的老师授课。除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张兴民,在入学之初就展现了自己的一技之长。“哪个叫张敏星?快去艺术团给你找点东西!”中学时,成都中学生歌舞团合唱团主唱张兴民在开学第一周就被邀请加入当时的音乐俱乐部,投入排练黄河合唱节目。在张兴民的记忆中,除了日常的上课和实验,学校开展的文艺、体育、劳动等活动也非常丰富。

大学五年,无论是在学校修主湖的时候帮工人挖泥,还是参与学校第七教学楼的奠基,还是坚持参加学校实习工厂的顶班工作,学生们都踊跃参与,兴致勃勃。张兴民的记忆特别深刻,是在学校参加修一条路的劳动经历。1958年,学校建了第六栋教学楼。大型车辆长时间运送水泥石,碾压了校园内很多道路。从宿舍到女生宿舍的一段路损坏程度影响了学生出行。为了尽快解决学生出行问题,机械系党组织带领这个年级的大部分同学投身到这条路的抢修中,在短时间内把路修好了。三石土是筑路不可缺少的。“三石土是什么?”他回答说:“是石灰、碳渣和水的混合物,充分搅拌。”学生们修路的热情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迫不及待地要供应工具,所以男孩们自发地用脚搅拌混凝土。\”我们赤着脚,踩着炭渣和石灰,调和着三石土.\”一开始搅拌三石土还算顺利,但时间长了,很多同学的脚都被石灰烧了。说到这里,张兴民挽起裤腿,指着自己左小腿上的一道疤,开玩笑说:“你看,这是我参加劳动的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当时的一些运动记录,无论是田径、球类甚至摩托车,直到今天都没有被打破,这大概与那种不畏艰难的独特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和郑思纯的老校长一起骑摩托车

因为在风格上的出色表现,张兴民最引以为豪的是大学期间在学校摩托车队的经历。当时重庆大学的摩托车队是国家体委和重庆市教委在重庆组建的。1956年,面向全校公开招生,开设了第一批摩托车培训班。重庆体委派出了三名专职教师跑专业培训班,第一期成员招生非常严格。

\”我自然被录取了,因为我身高合适,自行车技术好,反应快。\”说起这个,张兴民的骄傲溢于言表。也是在摩托车队期间,张兴民和郑思纯发生了摩托车“骑”关系(张兴民留在学校当老师后,成为50年代摩托车队唯一的骨干,于是接下了培养新生的任务)。1964年,郑思纯校长获得了当时中国十二大最先进摩托车的指标,一次性购买了八辆国产幸福摩托车,于是学校的摩托车队培训班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天下午训练快结束的时候,张兴民和他在培训班的队友正要把摩托车推回安置点的时候,遇到了正在操场上散步的郑思纯校长。

“下午训练?新车性能怎么样,开起来好吗?”郑思纯校长主动问。“好,好,这是很多学校都没有的,大家都很珍惜校长给我们的这么好的条件。这款新车比苏联摩托车灵巧多了,性能堪比捷克jawa车(当时中国最好的两轮摩托车)。”张兴民代表队里同学,刚刚感谢了郑校长为他拿下的新车。没想到郑校长突然问:“你以为我会骑马?”

这让张兴民惊呆了。想着“不想做就做不到”,我头皮把摩托车推到操场上,告诉郑思纯离合器、油门、刹车的位置。郑思纯迅速抓住要领,开始开车。“当我第一次看到他开摩托车的时候,我有些害怕。我一直跟在他后面跑,和另一个队友抢后座。”绕着操场开了几圈后,郑思纯突然踩下刹车,把车停下,说:“你这么跟着车,好累啊。好,好”。从摩托车上下来后,郑思纯让张兴民好好带着摩托车队,挥手向办公室走去。

忆郑思纯:激励与引导的精神灯塔

张兴民和老校长郑思纯的命运,不仅仅是那短暂的摩托车学习经历。

机械系55-60学生党支部成员(1960年夏)

张兴民回忆说,在他教的一门机械制造基础课中:“郑思纯校长突然来访,安静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听课。”当时“郑思纯校长喜欢到处听老师讲课”成了全校的美谈。

2015年,张兴民写了《深深怀念亲爱的思群校长——几十年来收集的几件往事》,回忆“思群校长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好的政治辅导员”。1963年,学校实施《高等教育六十条》,开始设置年级政治辅导员。张兴民的留校经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时张兴民的教学业务刚刚步入正轨,他所在的金属工艺教研室老师不多,需要在全校非机械系负责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任务繁重。当时张兴民向学校汇报了自己的情况,马上接到了学校的通知:“抓紧时间,思群校长要找你谈话,马上去办公室。”

这是张兴民第一次和郑思纯校长面对面谈话,有点紧张。郑思纯亲自把茶杯递给张兴民,和蔼地说:“你愿意当政治辅导员,但你不愿意当专职政治辅导员,就是既当业务老师又当政治辅导员吧?”张兴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郑思纯,郑思纯同意他做政治辅导员,同时继续上商务课。他分析了当时《高等教育六十条》的背景环境,鼓励他发挥所长,尽早进入角色。

这段对话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直鼓舞着张兴民,成为张兴民人民不可动摇的向导和灯塔。他应该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

坚持几十年:把“伟大精神”贯彻到底

80年代初,学校把一批60年代的青年教师和辅导员放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也就是在这期间,张兴民从重庆大学的副主任开始到副校长。在学校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争取对外开放,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张兴民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努力完成了学校逸夫楼建设、与霍英东基金建立联系等项目。在任职期间,他还成功完成了多项任务:国家领导人视察学校,完成校园建设评估,完成“211工程”专家评审…张兴民在回忆这些重大事件时,激动地指出了隐藏在背后的“伟大精神”:全校同心同德,努力奋斗。

说到霍英东基金的起源,张兴民特别感慨。1991年7月,霍英东先生一家前往重庆参观重庆大学,并正式宣布将向重庆大学捐赠一座现代化体育馆。2018年1月6日,澳门霍英东基金会捐款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重庆大学霍英东体育中心的建设。张兴民回忆起1991年接待霍英东先生的经历,感慨地说:“一个由港澳名人捐赠的影响力很大的体育设施,经过两代人怀着伟大的心和远大的抱负共同努力,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终于迎来了光明的未来。”

张兴民感叹:“这是大历史,大风格。”

张兴民也对学校里的年轻同学提出了自己美好的期望:“一切都是做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希望同学们吃苦耐劳,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善待他人。

他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总结成三句“坚持”箴言:“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死;一生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正确的人生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记者采访笔记

在成都七月最热的天气里,我们来到了精神抖擞、思维敏捷、谈吐雄辩的83岁老人张兴民先生的家。采访中,我们顺着张老的回忆,穿梭于重庆大学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张老生动的叙述中,我们经历了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说到大神,张老感慨万千,在座的工作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张把老战士的伟大精神融入到他的言行中,也通过他的言行教育着年轻一代。他应该坚持下去,做出贡献。

手稿:赵、陈克荣

张兴民、王艳修订

编辑:阮延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481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