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吴真的了解中国吗?”

“吴真的了解中国吗?”

原标题:“吴真的了解中国吗?” “原来的亲和只是一个面具。”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1日文章,原标题:吴真的了解中国吗? 曾在中国网民中广受欢迎的英国驻华大使卡罗…

原标题:“吴真的了解中国吗?”

“原来的亲和只是一个面具。”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1日文章,原标题:吴真的了解中国吗?

曾在中国网民中广受欢迎的英国驻华大使卡罗琳·威尔逊(Caroline Wilson)踩了一把雷。一篇关于外国媒体在中国情况的文章使她成为公众批评的目标。

在担任英国驻华大使后,吴经常在网上展示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与中国网民的友谊。她经常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发布中文vlog,讲解国内的疫情防控措施,很多中国网友都被她“接地气”感染。经过14天的隔离,吴访问了重庆、安、上海等城市。

英国驻华大使吴

吴曾通过vlog等方式与中国网民互动,成为外国驻华大使中的“网络名人”。很多中国网民甚至认为她可以缓和近年来冻结的中英关系。

没想到,3月2日,吴在英国大使馆微信官方账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外国媒体讨厌中国吗》的文章,瞬间把很多支持她的中国网友都变成了“黑”。

中国媒体批评吴的文章剽窃他人观点,充满偏见和谬误。有些人还引用英国广播公司(BBC)对中国的虚假报道来“打击”吴。

中国外交部批评吴·的文章充满“老师的爷爷”的傲慢和思想偏见,颠倒黑白,操纵双重标准。

吴的文章不是即兴之作,显然是对最近西方媒体特别是BBC在中国的批评和压力的回应。今年年初,一部BBC纪录片被中国网民发现。虽然出自同一个制作团队,但英文版画面暗淡,而中文版亮度正常。制作组被指故意使用“黑社会滤镜”在英文版中展示一个死去的中国。

近年来,中西媒体关系日益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吴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政治表态,是西方媒体的一种声音。

“香港01”网站评论说,吴的文章只提到中国驱逐西方记者,没有提到美国驱逐中国记者,其后果无前因。写作方式和西方媒体报道中国一模一样。不难猜到其中的含义。曾经支持她的中国粉丝难免失望。“原本的亲和只是一个面具,西方世界的精英们表现出对中国的热爱,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爱’。一旦学生表现不好,老师就要冷着脸。”

据分析,在所谓的“中国通行证”中,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跨越意识形态的障碍。就像一个外国人可以说中文,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向中国释放善意一样,“就像吴一样,他热爱中国文化的微妙之处,非常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一旦他切换到另一个场景,上升到价值判断,他们仍然遵循固有的路径,自动屏蔽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一些事实”。

作为英国驻华大使,吴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与了解中国无关。

法国《世界新闻报》3月11日文章,原标题:中英关系从“黄金时代”到“冷却与降温”

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表示,英中关系的蜜月期随着两国在香港、新疆和华为等问题上的摩擦积累而结束。卡梅伦政府从2010年开始实施亲中政策。英国是第一个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G7国家。中国承诺投资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英国大学向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敞开大门。6年后,唐宁街逐渐忘记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成为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后与北京关系最紧张的西方国家之一。

卡梅伦(资料图)

如何解释英国对华外交转向?更换总理是原因之一。特里萨·梅(Theresa May)在2016年接任首相后,重新审查了中国对欣克利角核电站的投资,但最终批准了该项目。约翰逊2019年7月出任首相后,开始想重新平衡中英关系。到2020年初,他决定“不做美国的跟随者”,决定将华为设备在英国5G建设中的比例控制在35%。然而,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英国被迫撤回了这一决定。英国前驻法大使里克茨(Ricketts)表示,华盛顿方面坚持要求伦敦方面在华为上选择一个旁站,这让伦敦方面很不舒服。显然,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我们应该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选择,英国应该选择美国。

大多数专家认为,中英关系非常不稳定。伦敦正在寻求一种平衡,既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又在经济等其他问题上保持开放。但是很难达到这种平衡。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将坚决反击任何外交冲突。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态度向大家展示了这一点。可以说,中英关系没有“冻结”那么糟糕,但确实降温了。▲(作者塞西尔·杜古蒂,赵凤英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632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