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卫星图鉴故事丨修路老汉“穿越”记

卫星图鉴故事丨修路老汉“穿越”记

卫星地图的故事,老人“穿越”马路的故事。 新华社兰州5月23日电65岁的张登普是世界上修路次数最多的农民之一。在他的一生中,他修了200多条路。然而,这条只有3…

卫星地图的故事,老人“穿越”马路的故事。

新华社兰州5月23日电65岁的张登普是世界上修路次数最多的农民之一。在他的一生中,他修了200多条路。然而,这条只有30英里长的路却一辈子都没有修好。

现在,张登普不再修路了。由于一项国家政策,他的“生活”经历了一次“跨越式”变化。

没有雨水填饱肚子,一场暴雨压倒一切,一个贫困得没有活路的村庄

张登普的故乡——吉士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白家沟村,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的极度贫困地区之一。从卫星上往下看,临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群山如海,呈棕黄色。一排排被雨水冲刷、被山洪撕裂的沟壑就像细细的肋骨,牢牢地“包裹”着位于陡峭山坡和悬崖边的小山村。

☆白家沟村地形卫星图。
这个干旱半干旱的山区既缺水又怕水。尽管经历了10年9次干旱,每年夏天和秋天,暴雨总是会引发山体滑坡和崩塌。缺水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大雨使人们无法安居乐业。

白家沟村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这条狭窄崎岖的山路,长度不超过30英里,经常被山体滑坡堵塞,当地人称之为“断头路”。但这正是小山村的生命线。通过这条路,谷物被磨成面粉,当地的鸡和鸡蛋被用来交换生活必需品。

只要有大雨,水就会沿着沟壑形成的“天然河道”倾泻而下,并阻断道路。每年,村里年轻强壮的劳动者自发地参加五六次修路。因为这条“断尾路”,白家沟村和周围的许多村庄一样,成了一个贫穷的孤岛。

\”一旦道路被打破,道路就会被打破。\”张登普从小就养成了不时仰望天空的习惯。当他老的时候,他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他感受最深的是“每天打电话都没人接”的悲伤和怨恨。

天空中有雷声和闪电,山谷中有巨大的噪音。孙三勋爵唯一能避雨的地方是屋檐下。

修路是脱贫的希望,而“断头路”成了白家沟村“与天斗”的战场。

白家沟村位于湿陷性黄土滑坡区。从卫星上看,整个村庄都有陡峭的山峰和裸露的基岩,很难找到一块平坦的地面。只要有机会,人们只能生活在松软干燥的黄土地上。一条崎岖不平的路像丝带一样“垂”在悬崖上,随时都有脱落的危险。

2017年,政府花了260万元把土路修复成硬化路。\”硬化的道路终于修好了.\”张登普说,2018年,一场持续40多天的暴雨摧毁了一切,当时所有人都以为生活会越来越好。

“天上电闪雷鸣,瓢泼大雨让人担心,院子里的水没过膝,我和妻子紧紧地拉着三个孙子躲在屋檐下。如果我们死了也没关系。三个小娃娃必须活着。”张登普回忆说,凌晨3点,雨一点也没下,远处传来的泥土落入山谷的声音就像是他小时候住的村子里发生的山体滑坡。第二天,他看到附近的峡谷洪水像瀑布一样喷涌而出,切断了中间坚硬的道路。

作家张登普一生中参加了200多次修路。
白家沟村不是唯一的灾区。仅在2018年8月份,积石山县的降雨量就超过了1000毫米,持续的暴雨在全县造成了252个新的潜在地质灾害。“天地之间的战斗不是这样的‘战斗’方法。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注意战略策略。”无情的事实已经教育了临夏的干部和群众。只有彻底走出大山,我们才能摆脱贫困的“穷途末路”。

搬出大山!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敢想他们能住在县城,从而改变了他们未来几代人的命运。

就在这个时候,村里传来了扶贫人员异地安置的消息。从2017年开始,国家在积石山县投入巨资,将居住在偏远山村、易受灾害、不适合人类居住的1148户家庭迁出山区。白家沟村的44户人家下山了,其中包括张登铺在内的18户人家搬到了县城安置区。

吉士山县搬迁区卫星图形
从卫星的角度来看,搬到县城的原因一目了然。积石山县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就像夹在两山之间的一个狭窄的绿洲。卫星记录了近年来县城的变化,高楼建成,面积扩大。山上的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搬进来,使它成为全县最充满希望的地方。

写全县近三分之二的搬迁贫困户搬到了平川县。
张登普在卫星地图上一眼就找到了他在县城的新家。在他150平方米的新家里,张登普浇花,看着他的三个孙子在客厅做作业。爱护下一代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现实愿望。“我不再害怕大雨,也不用担心修路。”张登普叹了口气。

写张登普和他的妻子以及三个孙子在新家拍了一张全家福。
生活了40年后,我从来没有钱去买面霜。现在我可以涂面膜了。

为了让搬迁后的贫困家庭安居乐业,县安置社区还采取了各种措施,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组织有针对性的劳动力转移和在扶贫车间指导就业,确保每个困难家庭至少有一名下山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这些扶贫措施的进展也在表面上留下了痕迹。在县城西侧,福建省厦门市积石山县和海沧区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个山海合作工业园,这是一个东西方合作的扶贫项目。

缝纫机嘎嘎作响,40岁的宝安妇女在扶贫车间卖雨伞。她操作熟练。几分钟后,肋骨和伞面“融合”成一个整体,每天收入超过90元。

\”在过去,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它只是农业.\”在山上生活时,解决生存问题占据了恰当地推销语言的全部要点。搬到县城后,在车间挣的工资让丰臣氏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控制权。“我以前没有钱买面霜,我不好意思告诉家人这种需要。现在我已经赚到了自己的钱,我愿意买一些好的化妆品,有空的时候戴上面膜来保养。”售货员微笑着说,如果有像妇女节和母亲节这样的节日,他会和他的姐妹们在车间里一起吃饭唱歌,生活将会完全不同。

通过“另一天过另一种生活”的方式,这一代人做到了

在古人眼里,贫穷就像是“路的尽头”没有出路的“穷途末路”是贫穷的象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随着各种“破局”的突破,临夏地区共有53.0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率从32.5%下降到1.78%,创造了历史上的扶贫奇迹。

走出“斩首之路”不仅改善了生活空间,也滋养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追求。卫星仍将穿过这片土地,记录人们“穿越”地理、时间和空间所留下的喜悦变化。

编辑:刘德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579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