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专访于登云:获世界航天奖是因“到了人类没去过的地方”

专访于登云:获世界航天奖是因“到了人类没去过的地方”

原标题:邓云访谈:赢得世界航空奖是因为“去了一个人类从未去过的地方” 人物简介:于于1988年进入航天系统,经历了各类卫星、载人飞船等项目的发展。2008年,他…

原标题:邓云访谈:赢得世界航空奖是因为“去了一个人类从未去过的地方”

人物简介:于于1988年进入航天系统,经历了各类卫星、载人飞船等项目的发展。2008年,他担任中国月球探测项目的副总设计师。此时,嫦娥一号刚刚成功发射一年,中国的探月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自那时以来,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再入飞行试验器的任务已经成功实施,中国的探月工程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性进展。直到2019年,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填补了国际公认的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今年6月,宣布了国际宇宙航行联合会的最高奖项——世界航空航天奖。经过中国航天学会的推荐和国际宇宙航行联合会的两轮投票,三位中国科学家获得了2020年的奖项。这是自70年前成立以来,国际宇航联合会首次将该奖项授予中国科学家。

获此殊荣的三位中国科学家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

在最近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于说,他对获得世界空间奖感到意外,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嫦娥四号任务真正填补了月球探测的空白,“去了一个人类从未到过的地方”,并产生了许多新的科学发现。

俞说,这三位科学家的身后是一位平均年龄只有35岁左右的一线科研人员,他将为中国未来的航天科技创造更多的突破。鉴于近年来商业航空航天工业的迅速发展,他建议不要挤压火箭和卫星的所有木桥,而是在创新有效载荷和卫星应用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从而形成航空航天工业的重要补充。

2019年2月4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批准,中国命名了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的五个月球地理实体,包括天河基地、泰山织女、河沽和天津。图/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办公室

世界空间奖

中国和中国科学家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三名科学家因其对嫦娥四号任务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奖。嫦娥四号,中国发射的第五个月球探测器,于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陨石坑着陆。这是第一艘人类飞船在月球背面着陆。

与中国以往的航天成就相比,嫦娥四号有其特殊性。嫦娥四号以一种新的方式到达了一个新的地方,填补了许多国际空白,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在空年间对探索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嫦娥四号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奖项,迎来了中国航天科学家的“辉煌时刻”,包括皇家航空公司空学会2019年唯一团队金奖(自成立153年来首次颁发给中国项目)、美国航空航天基金会2020年唯一空间金奖,以及国际月球村协会成立以来首次杰出月球探测任务奖。

北京新闻:祝贺你获得世界空间奖。中国航天事业有许多里程碑式的成就,但只有在嫦娥四号任务之后,它才连续获得了几项世界级的航天大奖。原因是什么?

于:首先,谢谢你。我认为嫦娥四号确实对月球探测做出了贡献。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进行了第一次近距离科学探索,取得了科学研究成果。外国同行认为我们确实做出了贡献,所以他们肯定了。

这也反映了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和中国科学家越来越被国际所接受。当你做到这一点后,人们会认为你应该获得这个奖项,并从心底里钦佩你。

北京新闻:当你得知这个奖项时,你的心情如何?

于:这个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太空飞行的进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这证明了中国的能力。

我们努力去一个人类从未到过的地方,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据我所知,有些人反对这个奖项,但许多其他国家的科学家都同意,这表明面对事实,大多数科学家仍然实事求是,对嫦娥四号的成就表示赞同。

我们不能自满。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火星探索,我们还计划了木星探索,小行星探索和太阳系边缘探索。中国越发展,我们就越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应该与国家的实力和发展相匹配。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新京报》:在最近几十年的国际舞台上,你有没有感觉到外国同行对中国航天和中国科学家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

于:我很感动。随着我国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感到了自豪,有了更好的形象。

2014年,我是国际宇宙航行联合会的副主席,我有这种感觉。当时,嫦娥三号任务成功了,他们感到被中国打动了。他们认为中国确实做了大多数国家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必须钦佩和尊重我们。

2019年1月3日,嫦娥4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着陆器和巡逻队顺利分离,玉兔2号巡逻队到达月球表面。图/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办公室

谈嫦娥四号

它有望改写月夜温度探测记录,颠覆先前的认知

到目前为止,嫦娥四号已经工作了500多天,成为月球上寿命最长的探测器。截至2020年5月29日,玉兔2号月球车共行驶了447.68米,并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

新京报:嫦娥四号已经工作了500多天,在月球探测领域取得了许多国际突破。你如何评价嫦娥四号的表现?

于:嫦娥四号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进入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地形非常复杂。月球背面与正面不同,有7公里左右的巨大起伏间隙,嫦娥四号着陆的目标区域非常狭窄,仅为嫦娥三号着陆区域的5%左右。

面积这么小,很难准确着陆。我们突破了精确着陆、自主避障、测控通信等一系列技术。例如,由于月球不能与地球直接通信,我们开发并发射了一颗“盖桥”中继星,它被部署到地球和月球L2点的任务轨道上,以传输信号数据。这也是人类第一次。

这些都是空间科技和能力的突破,嫦娥四号也取得了一系列科学发现。

嫦娥四号首次揭开了古代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研究月球背面的地貌环境和地质组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有人说有外星人等等。经过嫦娥四号的长期工作,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最重要的是对月球背面的地形有了清楚的了解,揭示了地下40米以内的地质分层结构。同时,我们还发现月球登陆区的物质组成不同于月球锋面海。月球表面有大量橄榄石和低钙辉石,它们可能来源于月球地幔的深部物质,加深了对月球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我们还在月球背面进行了第一次国际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这有助于理解宇宙早期大爆炸的历史。月球正面会受到地球无线电的干扰,而背面的电子环境相对干净。

新京报:在了解月球背面的地质条件之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于:了解月球背面的地质构造和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原始资料,加深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众所周知,月球与地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月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当然,理解太阳系的形成也很有帮助。

新京报:500多天的工作情况是否超出了之前的预期?

俞:应该说,在我们的预期之内,所谓的超越也是在某种科学的认识之中。例如,我们没想到月球背面的月幕会如此之浅,这意味着在大撞击期间可以在陨石坑中看到月幕材料,这是意料之外的。

此外,我们对月球表面环境有了新的了解。根据以前的资料,在嫦娥四号工作期间,月夜的最低温度可达-180℃,而最低温度为-196℃。

这一次,我们想知道月球表面的温度,但是嫦娥三号没有做到,因为在月夜没有太阳能,如果我们想测量温度,我们必须有电源,而我们当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次通过嫦娥四号,月夜最低温度达到了-196℃,这应该说是颠覆了以前的认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这种数据,它非常自豪。

现在嫦娥四号已经工作了500多天。在过去,月球车在美国和苏联没有工作这么长时间。现在状态很好,负载工作正常,平台没有问题。就像一个人身体健康,能够走路、说话、观察和思考一样。

玉兔二号月球车最新科学发现近期发布,在一个直径约2米的新鲜撞击坑内发现“不明胶状物质”,分析认为是撞击形成的角砾岩。图为玉兔二号靠近撞击坑。图/中国探月工程办公室

浅谈航天人才

新旧交替合理,科研平均年龄约35岁

北京消息:在嫦娥四号任务之后,这个团队可以说已经获得了国际认可。你如何评价中国航天目前的团队和人才?

俞:中国航天事业在新旧交替方面做得很好。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年轻人是科学研究第一线的主要力量。我们保持了一个好的团队,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比如说,以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嫦娥工程队,当时做得很好,现在做得更好。

新京报:也就是说,太空飞行对年轻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于:我想总的来说应该是这样的。现实是,航天待遇不是特别高,但团队相对稳定,团队结构相对合理。单就待遇而言,我们当然无法与一些民营企业相比,但我们团队还有其他收获,比如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商业航空航天

没有必要挤压火箭卫星的木桥,而是专注于尖端创新和卫星应用

北京新闻:近年来,许多商业航空公司已经成立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商业航天企业和项目在未来的航天工业中扮演什么角色?

俞邓云:我个人认为,商业航天是航天工业的一部分,国家也支持它。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的SpaceX等商业航天公司也做得很好。我相信中国的商业航天将继续发展。此外,商业航空模式也可能促进国家主导的传统航空企业,例如,在人员流动和运营模式方面,这将促进我们进行一些创新和改革。

因此,我认为国有航天企业和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可以并行发展。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仍需由国家主力部队完成,因为国家任务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商业航天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是航天工业的补充。

《新京报》:您认为哪个特定领域将是商业航天企业的好舞台?

俞: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展与以前相比有所进步,但我认为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目前,有许多商业航天企业,但规模基本上很小。每家公司做的都过于集中和相似,比如从事火箭和卫星业务。事实上,没有必要搞这么多,他们都挤在一座独木桥上。因为传统国家的主要力量在火箭和卫星方面做了非常成熟的工作,所以没有这么大的需求。

商业航空航天可以进行一些验证发射,如小型航天器和部件验证。在卫星领域,一些新技术也可以通过一些立方体卫星和小型和微型卫星得到验证。

但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商业航天企业能否根据用户的需求在后端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开发应用市场。通过重新分析、重新研究和重新开发,可以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卫星数据,更好地满足用户在应用过程中的需求。

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能否面对需求,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这样,商业航天和中国的主要航天事业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北京新闻:换句话说,做一些更有创意的事情?

于:是的,我们正在做一些重复性的“动手训练”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但对我们国家来说不是新的。商业航天可以站在国家航天成就的肩膀上,在一些尚未完全完成的领域,如卫星数据的应用,它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包括少数用户的特殊需求,并产生更多的效益。

新京报记者倪伟

编辑陈思校对茜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758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