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 莫迪欲借“自力更生”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能成吗?

莫迪欲借“自力更生”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能成吗?

印度观察|莫迪想通过“自力更生”建立一个全球制造中心,这能实现吗? 最近,COVID-19肺炎疫情仍在迅速发展。截至6月24日,印度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45万,一…

印度观察|莫迪想通过“自力更生”建立一个全球制造中心,这能实现吗?

最近,COVID-19肺炎疫情仍在迅速发展。截至6月24日,印度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45万,一周内增加了7万多例。

5月12日,印度总理莫迪就COVID-19疫情发表了第四次全国讲话,提出了“阿特曼哈尔·阿比亚倡议”,用英语翻译为“自力更生”运动。从那以后,莫迪在不同的场合下努力推广这一理念,他有很大的动力去做好工作。在国内疫情迅速蔓延、经济深陷泥沼之际,莫迪“自力更生”运动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倡议的提议是否标志着莫迪政府最初开放经济路线的根本改变?莫迪描绘的“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美丽图景真的能实现吗?

抓住机会取代进口

在5月31日的月度广播讲话中,莫迪向听众宣读了“比哈尔邦国民的一封信”,听众“梦想有一天印度能够将进口降至最低水平,包括石油、柴油、燃料、电子元件和其他产品的进口”。莫迪评论道:“我也有同感”,然后他发表了慷慨的声明,阐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许多产品试图从国外进入我国,这些进口产品是对我国诚实纳税人的浪费,印度可以很容易地生产这些产品的替代品。”。

Modi将正在蔓延的COVID-19流行病解释为另一个巨大的机遇。在6月11日举行的印度商会第95届年会上,莫迪强调,疫情已经改变了全球产业链格局,而印度拥有巨大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驱动的经济体系、充满活力的人口结构和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这应该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机遇,摒弃保守态度,抓住历史机遇。商界应该做出大胆的决定,大胆投资。

流行病推动“印度制造2.0”

“自力更生”运动的核心是支持当地制造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莫迪政府推出了一项20万亿卢比(约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10%)的一揽子经济计划,并宣布将在土地、劳动力、流动性和法律制度方面启动一系列新的改革,以培育当地市场和供应链体系,实现自力更生。

2014年9月,莫迪一上台,就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誓言要解决印度制造业的长期“跛脚”痼疾,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5%提高到25%,并将印度建设成一个新的全球制造中心。

为了实现这一雄心,莫迪推动改革,推动外交事务,并围绕“印度制造”发起了一系列行动。在国内层面,印度首先放开了政府对许多行业的控制,提高了私人投资和外国投资的持股比例上限,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对铁路、公路、供电设施和其他工程项目进行了大量投资。政府还成功实施了破产法和统一商品及服务税改革。在国际层面,莫迪在各种国际场合徘徊,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不断推出“印度制造”,为国际投资者描绘了一个光明的投资前景。

然而,印度脆弱的制造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在短短五年内治愈。劳动力、征地制度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远低于莫迪承诺的25%。此外,自2018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速放缓,骑虎难下的势头已不复存在。外界越来越质疑在印度投资的前景,“印度制造”似乎后劲不足。

此时,莫迪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10%来推动“自力更生”运动,并倡导人们购买自己的产品。事实上,他想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培育本土企业,抓住疫情带来的全球产业链重组机遇,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最终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成为主要出口国。

以“自力更生”的名义,保护主义是真实的

“增加出口,压缩进口”的口号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征。如果说“印度制造”计划曾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旗帜下吸引投资者,“自力更生”运动撕掉了这一面具,公开鼓吹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印度实现广泛的进口替代,并要求公民在国内外产品之间积极选择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实现自给自足。

提高关税被认为是减少进口和实现自力更生的主要手段。自2015年以来,印度通过对手机和零部件征收进口关税,成功地“迫使”许多手机制造商在印度投资建厂,这被视为产业政策的一大胜利。

此后,印度将这一战略扩展到电子产品、玩具和家具等许多领域,并大幅提高了这些产品的进口关税。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在他的政府预算演讲中甚至建议修改贸易规则,允许政府禁止进口任何它认为对国内产业不利的产品。最近,印度扩大了关税政策的适用范围,并计划对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大约300种产品设置更高的贸易壁垒和提高进口关税。

算盘打得好,梦想实现不了才是真的

此时,印度高调宣扬“自力更生”。除了支持中小企业和保障民生,其核心意图是建立自己的制造中心地位。

当疫情来袭时,中国暂停生产和全球产业链的调整让印度看到了一个机会。许多精英认为,“抓住中国全球制造中心的时机已经成熟”。政府经常召开政策咨询会议,并派出几个工作组与在华外国公司联系,大力游说这些企业离开中国前往印度。莫迪本人承认,“自力更生”运动不是让印度自己照顾自己,而是让印度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这也是吸引计划从中国撤出的外国企业的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自力更生”运动有其合理的考虑,迎合了印度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但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很难理顺。印度有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远大抱负,但国内劳动法和征地制度改革没有取得根本性进展,其劳动力充足等比较优势难以从潜力转化为实力。印度本身置身于亚太产业链和供应链之外,拒绝加入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这严重缺乏成为中心的客观条件。

从印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莫迪主张国民购买国内产品,要求“每个村庄和每个城镇都要实现自给自足”,这实质上是小生产者的经济思维,严重违背了大生产时代的经济运行规律;政府期望以“高关税壁垒+大规模产业政策”的模式培育国内制造业,但由于缺乏外部竞争压力,企业始终生活在政府的“孵化器”中,难以具备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很有可能在中国形成寡头垄断的经济局面;印度渴望减少进口,增加出口。一方面,它不愿意让其他国家的企业“侵蚀”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它希望吸引大量外国投资。今天,当全球经济疲软时,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也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并尽力吸引投资回来。印度的“一厢情愿”注定要失败。

2018年,莫迪在侃侃达沃斯论坛上发言,称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与恐怖主义一样危险”。仅仅两年后,莫迪亲自出马,以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名义推行保护主义政策,政策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印度领导人似乎已经忘记,2020年的世界不再是100多年前的样子,“抵制英国商品”的逻辑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双赢发展时代。他们总是诉诸民族主义,总是有一种受害者心态,只想得到却不想给予。最终,他们只能安于现状,坚持自己的缺点,脱离时代和世界。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784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