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斜杠”学者丨章莉莉:种下一颗中国审美文化的种子

“斜杠”学者丨章莉莉:种下一颗中国审美文化的种子

原题:“斜杠”学者张丽丽:种下中国审美文化的种子 来源:上海大学 编者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原题:“斜杠”学者张丽丽:种下中国审美文化的种子

来源:上海大学

编者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大学文科之所以能出人头地,不断前进,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努力,在奋进。在这一系列报道中,从不同的学科和院校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者,通过专题报道和短视频展示他们的风采。

她温柔、严谨、豁达

领导大学生

精细研究和跨界创新设计

她会自己做一切事情,把过去延续下去。

致力于继承非遗产的“活态”

跑在扶贫的第一线

她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张丽丽教授

也是学生口中善良的“姐姐”

“谷物”种下两颗种子

一分满足,一分感激

斜线学者

张丽丽,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是上海公共艺术合作创新中心(PACC)的副主任和运营总监。她是法国巴黎艺术城特别访问学者,奥地利总理办公室特别访问学者。从事地铁空视觉设计的实践与研究多年,出版了《地铁空设计》、《公共导向设计》等十本余本专著及教材。经过多年在高校的努力,她兢兢业业,低调诚恳,成绩斐然。

自2015年以来,张丽丽教授一直致力于非基因遗传保护的创新探索。她的研究和实践关键词是“非遗产”、“跨界”、“创新设计”、“扶贫”。她可以说是一位成绩斐然的“斜线”学者:2018年被文化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光明日报》、《光明》授予“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提名”。com,2019年致敬“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活力的人,2020年文化旅游部优秀专家。她做到了行业一流,从不懈怠,依然奋力前行,注重设计中传统文化内涵表达的教学方法;非遗产“生存状态”的保护、传承和扶贫是一项双管齐下、跨学科的研究。虽然教学科研工作很忙,但张老师充满活力,每天都面带微笑,容光焕发。了解张的教学理念、实践理念、社会责任,就知道谁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古为今用:启发设计思维

传统木版年画以抗疫为主题,跨界设计当代门神,追德赛先生的新青年上路的飞棋,渔阳滑板的萧蔷系列文化创作,带“新青年”大事记时间线的卷尺等。,都是在张丽丽老师指导下设计的文化创作衍生作品。这些作品让年轻人爱上了传统手工艺,欣赏了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

在张老师看来,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是当代设计的加油站。在“象征与传播象征学”、“跨文化设计实践”和“文化创造衍生设计”的教学中增加了文化审美和理解的训练。张老师希望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讲好中国故事,用当代设计方法解读“新国潮”,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联系起来。

什么是“设计”?“设计”是为了什么?张老师在教学中给出了答案。她从当代设计的文化内涵表达来反思设计教学,希望拓宽学生设计思维的广度,让课堂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接触到非遗传传承人(群体)和非遗产项目的生态环境,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核心能量,积累这样的传承和能量传递。

独创性:“生存状态”研究的实践者

从设计的角度切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转化和创新传承,老师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设计首先要保护文化基因,然后建立传承人与设计者之间的资源交流平台,最重要的是在“用”字的指引下,设计出具有当代生活审美的创新作品。

自2015年起,张先生负责上海大学承担的由文化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非遗传性遗传群体研究与学习培训项目”,已完成25项培训任务。她逐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左手捧传承人,右手捧设计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的跨界设计实践,孵化50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创新作品。与此同时,张先生的团队计划在国内外举办和参与50余场非遗展,并将非遗跨境作品带到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非遗展、佛罗伦萨国际工艺品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内外展览,得到了国内外朋友的高度评价,并在其他地方和远方镌刻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印记。

张丽丽与青海果洛研讨班学生交流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张先生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发表论文和媒体意见30余篇,承担过上海哲学会、上海文化旅游局等多个项目,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采访100余次。

央视三套“文化十大”栏目拍摄的纪录片

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张老师抓住时机,紧跟时代潮流。她过去温柔敦厚,成了声音和情感都很棒的“主播”。她把非遗产的跨界设计推广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非遗产之美。

任仲的路:扶贫路上的“空飞人”

张丽丽老师是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2017年由文化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设立)负责人,协助推进上海大学在青海果洛的传统工艺工作站(2016年由文化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设立),积极推进上海对口支援建设青海果洛、贵州遵义非遗扶贫项目,探索上海老字号企业与非遗传统工艺跨境创新合作。

为了真正了解传承人的迫切需求,解决非遗扶贫遇到的问题,2018年以来,张先生飞行100多次,踏足中西部20多个城市,进行非遗传传承人(群体)回访和调研工作。前后三次回到海拔4200米的青海果洛,又回到贵州遵义进行“四渡”,推动相关非遗留扶贫工作。目前,张先生团队已成功推动了遵义藤编与上海凤凰自行车“一路歌唱”单车、赤水竹编与哈尔滨食品厂“竹报平安”零食礼品篮、格萨尔英雄史诗与英雄笔“英雄史诗”限量笔套等多项非遗老字号跨境合作。这些案例既有美感又有功能性,让传统老字号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温馨的风格,日出而作,月落而作,手工艺的诗意贯穿每一天。

煽动:播下中国审美文化的种子

生活中的张老师是一个温柔可爱又精力充沛的大姐姐;但在教学上,却是一丝不苟,一丝不苟的老师。她多次教导学生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多学习多交流,保证文化内涵在当代设计中能够准确传达,以态度做创意产品!

中国式的美是“润物细无声”,也是伟大而有力的。张老师深深希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大学生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她致力于将中国审美文化的种子播种在年轻创作人才的心中,让他们生根发芽,温暖成长,生机勃勃。

资料来源:美术学院科研管理系(人文社会科学部)

正文:李娇娇

编辑: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810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