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专访教学名师|知行合一,他们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专访教学名师|知行合一,他们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原标题:名师访谈|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玉壶救冰心,朱笔写师魂” 最近被我们学校选中,报党委常委会讨论 确定了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

原标题:名师访谈|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超越自我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玉壶救冰心,朱笔写师魂”

最近被我们学校选中,报党委常委会讨论

确定了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硕士名单

今天,让我们听两位著名的老师

秦与老师的故事

秦:智能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作为学校“双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建设单位,电大一直在培养大批的人才,秦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个“老电视人”,他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在电视学院完成的。自1999年7月在我校正式任教以来,他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21年来蒸蒸日上,硕果累累。作为“光明影院”项目的导师,在“互联网加”双创大赛中获得最佳导师奖;《Ama的国家代码》《我说@北京》等纪录片、短片集获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奖;参与制作纪录片《走进和田》,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其中2人获中央三好教师奖,每学年辅导本科生毕业创作30余人,培养博士生、硕士生74人。被督导的研究生还获得了首届范景毅新闻学教育奖新闻学学生奖的荣誉…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秦先生全面贯彻“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崇尚道德、实事求是”的传媒人为己任,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无愧于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交叉融合: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探索

秦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重视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使他还在身负重任的领导岗位上,但他从未停止过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

秦先生依托国家一级新闻传播学科优势,注重发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能媒体融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创新和平台辐射,努力探索智能媒体融合时代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在教学设计上,他将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等新技术相结合,推动新闻传播走交叉、艺术与工程、多学科融合的发展道路。同时,秦先生在媒体智能开发与传播创新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适合当前媒体发展和行业实际需求的\”媒体智能开发与传播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创作智能媒体作品,努力深入解读媒体融合时代的社会发展和用户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智能媒体作品的创意策划、社会需求分析和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生态重组:媒体整合背景下

混合实践教学

秦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知行合一,以学术兴趣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强调身体在行业前沿和广阔社会生活中的认同,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较强专业能力、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工作者。在项目体系的带动下,专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积极配合“对口援疆”、“南水北调”、“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带领学生以多种媒体形式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媒体环境下通过视听传播深入了解国家社会、历史和文化,建立家国情怀。同时,以混合实践实验教学理念,推动专业教学智能化发展,充分应用无人机航拍、H5、AR、MR等新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整合媒体教学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跨媒体形式和传播媒体的生态重组。

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注重实践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受益匪浅。他带领的师生团队获得了国家教育教学成就奖、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实践教学成果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编辑出版竞赛一等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60余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4项,外观专利37项。

母国认可:以公共服务促进专业教学

在育人目标上,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立足本土实践,服务国家和社会,推进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践性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公共服务为主。秦老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专业小班与社会大班紧密结合,亲自运用课堂知识服务社会进步。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金奖的“光明影院”项目就是代表之一。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将更难获得社会信息,”秦在谈到“光明影院”项目的初衷时说。作为“光明影院”项目的指导老师,秦老师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宝贵的建议和帮助。在他看来,制作一部无障碍电影的关键是完成一个有效、准确、真诚的叙事,这就要求制作人首先将视听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然后将影片紧紧围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还原真实场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我们的语言,电影中表达的宏大主题必须被还原、还原和实施,以便视障群体能够理解电影背后的深远意义,”秦总结道。目前,在“光明电影院”项目中,500多名师生制作的200多部无障碍电影已推广到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盲人协会、盲人学校和大学图书馆,惠及200多万盲人。“光明电影院”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机会,而且培养了他们服务和贡献社会的意识,呼吁学生为新时代的青年而奋斗,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在学生中,秦老师受到的高度赞扬。有同学在自己的课程总结中写道:“当大家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快速的方法时,你教给我们的坚持是弥足珍贵的。课程是一种信念,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骄傲的理由——就是我们上过你的课,感谢老师给了每个人超越自己的机会。”

秦老师也给正在奋斗和追求梦想的青年学生留言:“对年轻人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只要你努力,他们所有的梦想都可以实现。在我这个年纪,回顾人生,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每个年轻人追求的东西都会实现,只是实现的程度不同,有的可能是50%,有的是100%,有的甚至是200%。”

教学过程可以是创新与公益的融合

也可以是知行合一的修养

知行合一:“川剧”育人的密码

今年10月28日,聚焦中国青年影视人才的专业奖项——“2020年五位青年编剧”第三份初评名单出炉。其中三位毕业于我校戏剧系,《三十才》编剧张英基硕士毕业。《流言中的陈倩倩》的编剧南真(本名纪)和《刘力》的编剧刘芳开始了他们的本科学习。说起这一成就,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李胜利掩饰不住他的喜悦。

从1993年起,我校广播电视文学系广播电视文学专业(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李胜利先生几乎全程见证了戏剧系的发展。2017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今年再次被授予“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硕士”荣誉。

回顾那一年,当系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时候,一些名校已经在戏剧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积淀。我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经过近30年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校国家广播电视艺术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方向之一,是我校国家戏剧影视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级本科专业建设工地。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该系首任院长曾庆瑞教授、领导和教师们的长期共同努力,离不开教师们对新时期戏剧影视文学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

今天,我们联系了李胜利先生,听他讲述了我们学校戏剧专业的教育密码。

夯实文史哲基础,培养深厚内功

\”戏剧专业对学生阅读和观看电影的要求很高.\”李胜利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历史和哲学基本素养。他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复旦大学读硕士之前,他还在一所四年制师范学院和一所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学习,非常关注学生的教育。看重人文基础的何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媒体领域的飞速发展,随着技术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和“快手”优势的弱化,如何“强健筋骨”、“有足够的后劲”,最终会导致深刻的“内功”。

如何培养深厚的内功?李老师的答案是看书,看人生,看众生。要从浩瀚的文史哲海洋中吸取养分,读万卷书;要在浩瀚的现实生活中认识生活,行万里路。

在戏剧系的课程设计中,戏剧史、电影、电视剧、文学占了很高的比例。中文专业的文学课要学,歌剧也要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必修课一应俱全,但课时略短,侧重点不同。此外,戏剧专业进一步细化了专业培养方向,如古代神话、民俗学、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等。电影史论课程主要由戏剧影视学院专业基础部教师授课,戏剧、文学、电视剧课程主要由专业内教师授课。

理论深刻,但也略显枯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吸收更多的知识,李老师总结了一套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方法。李老师来中川当老师之前学的是文艺(审美方向),属于理论专业。李先生刚当老师的时候,经常抛出一大堆理论塞给学生。但当他发现理论的掌握与实践的差距很大时,他开始逐渐改变教学方法,强调知行合一,而不是炫耀和吹嘘。他会举更多的例子,尽量把理论表达的简单有趣,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然后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石,2019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也是该课程的学生之一。在经历了李胜利的“案例教学法”后,她仍然对课堂上讲述的灰姑娘印象深刻。“每次都很幽默有趣,很有哲理,我们会认真听。”。

然而,对于李先生来说,仅仅有一个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还是不够的。但是对于还在学校读书的戏剧系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人生经历有着天然的不足,这是影视剧创作的一个障碍。如何克服这个局限,李老师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小学一学期的“采风”课,让学生深入生活,从别人的故事和经历中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他坚信,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利用小学这一学期在广阔的世界中增长知识,所遇到的人,所采访的故事,不仅可以在未来变成有价值的创作素材,还可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让他们对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新的认识。

知行合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互惠互利

知行合一是李胜利常说的座右铭。他也做了同样的事情。1994年来传媒大学任教后不久,他有了深刻的自我反思:虽然理论知识很丰富,但对创作一无所知。跟着一些老师拍纪录片,写剧本,我立马发现理论和实践无法融合。“你可以这么说,但是当你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很多问题。”

他还把知行合一的要求贯穿于戏剧学生的培养之中。考虑到专业培养的特点,戏剧系特别注重学生剧本编写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们为什么研究理论?就是结合实际往前走。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戏剧的实践。”实操课往往是戏剧电影专业学生练习的第一个地方。在领导的支持下,李胜利先生带领系里的老师对系里的教学方案进行了多次改革,充分发挥了我们学校的优势。比如原创课,一个老师教一节课,理论课比创意指导多。如今,一个班级的剧本教学任务由多个老师分担,努力增加师生一对一的交流机会,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尽管如此,我们与传统大学仍有一定距离。比如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专业规定一个戏剧老师一节课最多可以同时指导六个学生,我们还是做不到。”

此外,他非常重视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创造的互动。“戏剧课程,我不推荐很多理论。让学生先写,然后告诉他们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他们不懂,就告诉他看什么书。他们去学历史,成绩更好。”不仅是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也会要求学生做一些创造性的尝试,比如编一个提纲,写几个剧本。“可以自己写完东西再学习,感觉更详细。”

应李老师要求,戏剧专业本科毕业要求包括剧本不少于3万字,毕业论文不少于6000字,很多同学毕业论文往往超过1万字。所以就毕业而言,没有三四万字的能力,这个专业是不可能顺利毕业的。当然,就质量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剧本、每一篇论文都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李先生坚信,即使是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剧本或论文,只要是学生时代写的,知道什么是高标准、什么是严格要求,就一定能够越来越完善,成为未来就业或继续学习道路上的有用材料。

探索规律,面向未来

根据李老师20多年的教学经验,好的编剧=天赋+基础+人生阅历+坚韧不拔。为什么强调性格的重要性?这也是行业特点造成的。长期的影视项目,需要编剧能顶得住自己的脾气。同时影视项目往往会遇到半途而废的情况,也需要编剧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幸运的是,信息技术的创新推动了以短视频的兴起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媒体的影视新形式,为整个影视行业点燃了一把“火”。李胜利先生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开始调整教学计划,强调短片拍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更快地看到结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信心。

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李先生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心胸开阔。“关不了门,自己搞艺术专业就行”。他认为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培养新艺术的基础。学科交叉不仅能带来新的启发,还能提升从业者的沟通能力。“技术人员需要知道艺术中有什么需求,为了使研发技术更好地克服问题;艺术家只有知道技术能达到什么效果,才能更好的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

在李胜利看来,新艺术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认识到新艺术课程的独特性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独特性会导致盲目整合,而忽视联系会导致“割裂其他学科,只学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设计更好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艺术和其他学科、实践和理论之间达到平衡,是他未来探索的目标。

从教26年的李胜利老师,将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老师什么时候会觉得有收获?上课有人听就够了,教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在这个行业有曝光率,话语权,影响力。社会知道你们学校有这个专业,有同学愿意继续在你们学校读书。”。

敬业奉献,传递终身受益的知识

知行合一,以德育人的重要任务

插上梦想的翅膀,让学生起飞

这就是名师的素质

也是每一个中学老师的追求

● ●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 ●

录音机|宋陈煜何露露

编辑|蔡雨果陈祥云

责任编辑|尚新英

编辑|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910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