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何立峰人民日报撰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何立峰人民日报撰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原标题:“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和利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原标题:“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和利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和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世纪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借此势头,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世纪的目标迈进。我们要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新的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和谐、稳定深远。

第一,努力实现“十四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战胜困难,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2019年,GDP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16%。预计“十三五”期末GDP将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三五”期间,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反贫困决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十四五”时期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从目标取向来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实现第二个世纪的目标做出了战略安排。《建议》详细阐述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目标,“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牢牢把握了2035年的长期目标。从问题导向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定不移地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也有所增加。“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制造国。但人均GDP还没有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现实,坚持发展第一,把新的发展观贯彻到整个发展过程和各个领域,推进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力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不遇的巨变。全球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变化,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势头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明显,治理效率提高,经济长期改善,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后劲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持续发展的优势和条件很多。要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增强机遇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培育机遇,在变化中开辟新局面。

《建议》强调,发展必须坚持新的发展观,在大幅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期间,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发展优质经济,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推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加快科技强国建设。要坚持振兴实体经济,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填补产业链薄弱环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要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须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提出的,是重塑中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要深化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生产、流通、流通和消费更加依赖国内市场,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应性,形成需求驱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完善配套政策,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优质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同时,以国内流通为基础,共同推动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贸易国,形成强大的全球资源要素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出口、引进外资和外资协调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两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采取更多的措施,打破深层次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与此同时,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也对推进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同一个方向,不偏不倚,不遗余力,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更加稳定和深入,到2025年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十四五”期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经营环境。

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十四五”期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要在更高层次上构建新型开放经济体系,不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一带一路”优质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社会文明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实现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坚持不懈地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要显著提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大力弘扬中华精神,传播中华价值观,凝聚中华力量,促进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建议》提出,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将更加完善。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产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系统保护,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同时,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重点,创新和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千年计划。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力度和成效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和全面变革。然而,解决过去几年积累的大量环境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平衡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绿色发展。

《建议》提出进一步优化土地与土地之间的开发保护模式空,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要牢固树立和践行“青山绿水”的理念,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推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要加强土地空的规划和使用控制,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和城市发展的控制边界。深入开展反污染斗争,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坚持景观林、湖泊和草地系统管理,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整体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法律和政策保障,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的绿色转型。

VI .人民的生活和福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改善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期待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根据《建议》,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居民收入增长渠道。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还要完善各种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的机制,探索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还要不断完善再分配机制,提高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的强度和精度,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建议”提出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应加强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体系,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冲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根据《建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优质教育体系。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国家健康促进政策,编织国家公共卫生保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服务。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建议》提出要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全面推进农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期间,要把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与农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继续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要完善预防返贫的监测援助机制,做好扶贫搬迁后续援助工作,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西部贫困县,重点扶持一批农村振兴重点县,增强其巩固扶贫成果和内生发展的能力。

VII .国家治理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明显的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议》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完善重大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十四五”期间,要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促进各种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促进国家治理效率的新提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和化解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构筑国家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安全中国。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强兵的统一。

展望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要以钉钉的精神抓紧落实。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时期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负责编辑:刘德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97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