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漂亮!同济这份成绩单,硕果累累!

漂亮!同济这份成绩单,硕果累累!

原标题:漂亮!同济成绩单硕果累累! 近日,“嫦娥五号”任务再次成功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凝聚了无数研究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包括同济大学遥感与深空空探测空间测绘研究团…

原标题:漂亮!同济成绩单硕果累累!

近日,“嫦娥五号”任务再次成功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凝聚了无数研究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包括同济大学遥感与深空空探测空间测绘研究团队的重要科技贡献。这个研究团队,由测绘、土木、信息、物理等方面的教师组成。来自同济大学,依托自主研究多年的遥感空之间信息可信度的理论和方法,以较高的可信度探测月球岩石和月球坑的障碍物,从而帮助嫦娥五号完成艰难的登月任务。

这只是同济大学用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保驾护航的一例。五年来,同济大学以一系列大动作、新举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推动科研向纵深发展。大学基础研究实力整体提升,科技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努力为建设具有一流科研水平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持。

站在“十三五”结束和“十四五”开始的新起点上,同济大学将于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共同规划和推动“十四五”科研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四·五”科研和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全面提高同济大学科技创新质量,加快建设“双一流”的具体行动,同济大学将发布30条《关于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质量的若干意见》、 系统修订和制定学校科研管理政策和配套激励政策,推动“十四·五”期间科研优质发展再上新台阶。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进基础研究

五年来,同济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80项。2020年获批项目数比2019年增长11.8%,位居全国高校前列。领导79个国家重点R&D项目和233个项目,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4项,居全国高校前列。

这组数据从一个方面展示了同济大学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反映了该校近年来在积极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基础研究能力方面所做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来,同济大学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遵循科研规律,对学校科技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估”,鼓励同济教师致力于提出问题、探索科学真理、进行科学研究,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将应用研究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在继续巩固传统工科特色,提高同济人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同济教师的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学校整体学术实力。

学校本着“自由探索、需求对接、同济特色”的原则,选拔资助了一批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科学前沿和基础领域的“0比1”原创性研究,特别鼓励通过协作和交叉解决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支持引领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发展的技术创新。

五年来,随着学校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同济大学落户了一批前沿科研基地。2018年,同济大学获批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潜艇科学观测网;同济大学细胞干燥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七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重点研究干细胞基础与转化重大科学问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作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研究和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建立的。2019年,“智能计算与应用”同济大学数学中心成立,力争抢占基础数学研究与创新的制高点;作为两大国家干细胞库之一,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在同济大学揭牌。“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和省级科研基地33个,中国文科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校还致力于建设一个以“城市”和“德国”为研究方向的智库系统。今年,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被选为上海首批重点智库。

五年来,同济大学学者在城市建设与有机更新、防灾减灾、deep 空探险、深海探险、交通运输、绿色环保、精密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先后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作为牵头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0项;学校文科作为牵头单位,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44项,其中高校科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高水平成果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南海深海过程演化、海洋钻探、干细胞、结核病防治等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近百篇论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其子期刊上。一批优秀学者获得重要国际学术荣誉,或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主编、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

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及其成果成为宝贵的教育和教育资源,支撑了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就在这个月,同济大学表彰了20支获得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团队模式”和“优秀研究生指导团队”的团队。这些团队不仅有深厚的学术积累,而且在思想指导、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等研究生培养方面表现良好。

服务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需要,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

在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扶贫、农村振兴、医疗抗疫、科技抗疫、海权、交通权建设等主战场处处跳跃着璀璨的“同济元素”…

五年来,同济人一直秉承着“与祖国同行,科教天下”的优良传统,担负着“舍他人”的使命,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团结大团队,推动大成就。学校开展了高效、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积极为国家“急难险”服务。在学校层面,加强以重大项目为导向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和全链管理,开展多学科融合,攻克重大群体关键科研难题,在祖国南北挥洒汗水、展示才华,为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战略提供直接重要的科技支撑。

孙俊院士在港珠澳大桥工地

港珠澳大桥烙上了深深的“同济印”。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关键时期,同济大学一批知名教授在科研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啃掉了“硬骨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90多岁的孙俊院士,为了解决桥梁建设的问题,去过桥梁工地30多次。

强大的科研团队为上海最高的建筑保驾护航。同济大学教授承担了上海中心大厦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学校相关学科的几十位著名学者集体奋战,开展了几十个项目的科研工作。

面对党中央“创建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同济大学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响应,充分发挥建筑、规划、管理、交通等学科优势,成立了同济大学雄安未来城市研究所,从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区管委会给同济大学发了很多感谢信。

五年来,同济大学也积极打造校地、校企合作的“升级版”。推进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山西等省的全面战略合作;与中国CRRC、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等知名企业携手,通过联合建设创新型研究中心和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深度战略合作。

2017年,同济大学与嘉兴市政府联合成立“校地合作综合创新示范区”;2018年12月,在浙江黄岩多年美丽乡村规划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同济大学与黄岩联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振兴学院”;今年,学校和青浦区与长三角高校携手共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同济大学紧紧跟随区域内各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同济的学科、人力资源和一批重要的新科技成果,不断探索校地合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让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改造土地,造福人民。五年来,学校通过转移转化创新成果,成功转化了一批物理学、医学生命、海洋等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单笔最高现金转移金额达3800万元。12月22日,学校发布了2020年“最具转化潜力的十大科技成果”。今年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入选“2020年全球技术转移案例100强”;学校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和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同济大学一直在积极推动校外优势学科和科教资源的溢出。五年来,同济大学更加注重侧面,深入校园周边的老社区、老胡同,研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需求,改造社区业态,把社区变成创新链的源头,引领区域产业转型。由学校和杨浦区四平街道社区共同打造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赋予了旧社区创新的活力。“同济周边知识经济圈”年产值从2016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60亿元。

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新时代的科学研究呈现出新的景象

今年9月,同济大学与上海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联合发布了7项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涉及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球精细传感技术、高实时一屏集中控制数字双生管理系统、城市运行重大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系统框架等。,为防疫、应急、设施运行维护等城市运营领域增加了帮助。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同济大学以人工智能为传统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提升了传统优势学科的新内涵。上海独立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自两年前成立以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平台和学科建设、重大科学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积极致力于在无人系统国际学术发展和中国“瓶颈”关键技术研究中发挥作用。

人工智能赋能,实现多学科交叉,师生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这是一种体积小、溶栓药物多的仿生手术机器人。在外磁场的指挥下,聚集在血栓部位,产生热和力场,成为微血管血栓的高效清除剂。由上海独立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微纳无人系统研究团队依托同济大学,通过医学工程与联合研究的深度融合开发,可用于医学靶向微血管溶栓。今年5月,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高级材料》上。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兰通过编程将医学的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可视化图形,医生和患者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心脏和血管的直观图像。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马腾带领团队自主开发了一套桥梁钢结构裂缝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跟踪桥梁扩建期间的裂缝行为。该成绩获得201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与科学作品竞赛决赛一等奖。

今年8月,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独立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项目启动。该项目是上海2020的重大建设项目,位于张江总部园区南区,将在鹿海空天内建成自主代理和多体融合研究中心,下一代设备和算法研究中心,无人系统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建成后将加速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动该科学中心建设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

人工智能也将应用于赤峰路校园周边的改造升级。政府、高校和企业将携手共建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赤峰段。在人工智能赋能和设计创新的推动下,将创建一批集实体店、实验室、孵化器和中创空为一体的“未来生命原型实验室”。将实现实体操作和连续迭代。在服务于公民生活的同时,实验室研究和创新将得到转变,社区生活将得到重建

具有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建筑、智能传感与遥感应用、智能交通与智能网络连接、智能城市应用、智能诊疗、健康保护、智能规划等。,同济人将以紧迫感和使命感继续进军这些前沿科技领域,让人工智能+为学校科研带来新的美好前景,为实现科技自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12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