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Z世代”的“十四五”思考与期待

“Z世代”的“十四五”思考与期待

原标题:“Z一代”的“十四五”思考与期待 王俊伟 李玉文 胡显中 长兴华 腐殖的 莲思 申杰 马钟红 金德南 西家门 余万新 凤松崖 武夷卫 简媜 灯阳洋 大学…

原标题:“Z一代”的“十四五”思考与期待

王俊伟

李玉文

胡显中

长兴华

腐殖的

莲思

申杰

马钟红

金德南

西家门

余万新

凤松崖

武夷卫

简媜

灯阳洋

大学毕业应该选择“北上广”还是新的一二线城市就业?传统工科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独生子女如何供养父母?年轻人如何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顺势而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二世纪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在大学校园里的“Z一代”来说,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步入社会、找到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向未来,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Z代”,既有远大的志向,也有许多“问号”。

12月19日,由《中国青年报》和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十四五计划与青年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同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航空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青年教师、学生代表和企业家开始与专家对话。

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第七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共青团中央青年运动史档案室主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常兴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主任、连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传播学院新媒体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

就业选择

吴亦伟(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我是一名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现在面临着就业和读研的选择。如果去北上广发展,就业机会会更多,但是本科生在这些城市发展压力很大;如果回到二线城市,可能很难有相关工作。我该如何选择?

余(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了解年轻人的情况。我想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马克思在青年时代选择职业时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一个最能为人类福祉服务的职业,那么负担就不能压倒我们,因为它是奉献给每个人的;那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贫穷、有限和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数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久地存在,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灰烬面前流泪。的确,年轻人应该考虑职业和事业的关系。我学的是外语,最早的工作是在大学当英语老师。读完研究生,有机会选择其他行业,比如当公务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选择可能会出现一种倾向,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不同年龄段做选择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倾向。当然,也可能有一些选择职业的机会和条件。其实具体的职业选择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这辈子要争取什么样的职业。当联系到自己人生的完美,更高的人生判断,价值观,人生观,就可以把职业这个词变成对事业的判断。你是否真的对你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你是否能找到动力去做,这才是最重要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进入了公务员行业。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也不适应。我发现我更喜欢在学校工作。不管你有多累多努力,你都不会因为找到了乐趣而感到累。在新的岗位上,我有一些想法可以实现。这种感觉特别好。“不如看点东西”,所以选择一个可以投资的东西比现在的考虑更重要。所以,现在要考虑的最重要的是,是为事业着想,还是为事业担忧。一旦明白了这个问题,去哪里工作就不是问题了。

简媜(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我注意到,“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长远目标中的建议提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应。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这种规划会给戏曲艺术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马(苏州大学新媒体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这里的重点是文化体系的重组。我的理解会逐渐从强调文化事业转向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体制强调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免费供给,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是体制内的剧团剧场,为人民创造文化产品。对从事歌剧艺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员的需求仍然很大,因为需要确保平等获得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转型意味着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将加入文化创意、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领域。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数字文化产品的供应,需要大量了解文化的专业院校学生和学习戏曲艺术的学生,只要掌握真正的技能,前景非常广阔。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产品和活动的增加,只有在数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质量才能提高。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和新兴技术创造的数字文化产业现在应该走上了快车道,还有很多空领域有待开拓。比如我是苏州人。大家都知道苏州历史文化传统悠久。昆曲、评弹、苏剧是三大传统花卉。如何激活和升级它们?苏州还有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芭蕾舞团三朵新花。他们如何增加表演数量,成为人民负担得起的文化艺术?苏州也有年轻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如江南小剧场、青春剧、脱口秀等。如何让他们蓬勃发展?未来,这一切都取决于你们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专业人士。当然,随着拍摄制作技术的降维,就像大家都有了话筒之后对新闻业的冲击,大家都有了相机之后,数字文化产品的创意和制作会变得套路化、通用化,民间人才会更多,肯定会对行业产生影响。然而,核心的创作能力和质量内容仍然匮乏。

简媜(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中国的新青年没有体制怎么活?如果抛弃体制,不去抢“铁饭碗”,怎样才能更好的活在社会上?

廉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如何在体制外生存?多年来,我对体制外的年轻人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他们都过着美好的生活。体制外的青年有什么特点?环境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奋斗,长期成长。

我也调查过体制内的一些年轻人。当然他们也很优秀,但是相对稳定舒适的环境让一些人慢慢失去了奋斗前进的动力;但是体制外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没有所谓的“铁饭碗”。如果他们想在社会上生存,就需要不断学习中央政策和市场规则。也许你会说这样活下去有多累,但我想说,这要看你追求的是什么。奋斗的过程虽然艰辛痛苦,但也收获了常人无法体会的快乐和自我实现带来的喜悦。当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也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向青年发出的“磨砺出青春,奋斗出人生”的信息,就说明了这一点。

邓(桃溪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

我是从大学开始创业的,并没有过多考虑以后是否要在体制内工作。大学毕业后,我继续自己创业。在我看来,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本质都是不断进步的路径,长期来看都是一样的。你只需要得到内心的满足。

科技与创新

冯(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近年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给化学材料等传统工程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给传统工程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向绿色化工转变。

作为传统工科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国家未来有什么样的政策引导,可以帮助我们把创新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常兴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计划”的《建议》提出,创新要在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要自力更生,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撑。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创新地图的重构,参与全球发展成为必然。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十三五”之初的55.3%提高到60%左右;科技创新指数也进入了世界前20。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的创新能力并不适合高质量发展,其不足和弱点是显而易见的。“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对各个领域和地区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处于经济发展最前沿的东部地区,就必须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刚才我们谈到了传统工科的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科技创新的弱点中,存在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加强原始创新,正是我们未来科技创新需要不断加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工科的学生还是很有前途的。当然,我们的学习,包括以后的工作,包括可能的科研工作,也是一个不断扬弃和创新学习的过程。目前,在学校学习意味着一方面学习,另一方面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科学方法是对生活有益的东西。

邓(桃溪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

“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大企业要发挥主导和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据我所知,很多创业者,包括小微企业,也想做一些研发工作。我们有大约40项专利。我们做专利是根据市场需求,而不是数量。对我们来说,研发成本很高,我们也做了一些投资。未来会有更多的制度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吗?现在很多人更喜欢终端R&D阶段的支持,小微企业比较弱。

常兴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输血站”。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与实验开发(R&: D)经费投入保持快速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长,研究与实验开发(R & amp;d)资金投入强度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全国投入研发和实验开发(R&: D)支出22143.6亿元,比上年增加2465.7亿元,增长12.5%;研究和试验发展(:D)投资强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23%,比上年增长0.09个百分点。据研发实验(r&: D)人员专职工作量计算人均支出46.1万元,比上年增加1.2万元。还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的科技投入仍然是分散和低效的。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出台了许多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感觉实力远远不够。今后要进一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大对科技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使微观主体充满活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可想而知,未来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支持会越来越多。

余万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空):

在一些国家,许多科技创新是由企业主导的;但在中国,很难理解马斯克把人类送上火星。在我看来,要实现科技创新,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

对于一线科研工作者来说,阻力不小。在创新主体上,中国不是以企业为基础,资本资源合理再分配;中国更依赖于国有企业、科研机构或大学。重大项目分配时,在资源、财力、设备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倾斜,但可能无法把最合适的资源给最有能力、最有实力的单位。

还有一个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很多科技从业者会从事科学项目或者工程项目,需要精耕细作。然而,对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很高。事实上,科研工作者经过5年或10年的工作研究,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就。从国外回来的优秀青年学者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很难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

常兴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十四五”计划的“建议”强调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充分认识到新的国家体制在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引导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密不可分。

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比如深圳近年来发展迅速,这与企业创新的推动密切相关。企业占领市场的能力很强,科技成果会直接转化。这种转变使企业的产品更好地满足了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当然,这也促进了企业的实力和扩张,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科技体制改革的角度,必须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比如高端供给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高端领军人才少,缺乏原创能力,科研投入分散,效率低下等。,这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这里很多人以后可能会从事科研。对于青年科研工作,包括科研项目的分配、科研项目的评价和奖励制度的改革,要把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成中高端人才,体制机制不能只着眼于论文、职称、年龄。这里最重要的是科技体制改革能不能给大家一个公平的环境,不需要向某个群体倾斜。

责任和责任

简媜(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文学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我们这一代人作为独生子女,如何面对父母养老的问题,有哪些可行的解决办法?

常兴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养老问题上,“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已经充分阐述,并明确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促进养老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等具体政策措施。

应对老龄化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一定要“积极应对”。就养老本身而言,我认为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资金支持,一个是养老服务。养老保险解决经济支持的基本问题。就养老服务而言,核心是日常护理和护理,包括精神慰藉。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基本明确了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我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社区居家养老应该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居家养老以公共服务为基础。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有责任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监督检查等方面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从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它从一开始就把居家养老提升到了公共服务的层面,明确了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得居家养老具有鲜明的刚性特征,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资金供给方面,政府不仅投资养老机构的做法比较单一,而且在投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的同时提供相关福利补贴,被补贴的老年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服务。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家中的困难人士,政府有必要以补贴的形式为他们购买服务,以缓解日益迫切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机构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此外,政府有责任敦促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各自的职责,单独规划,加强协调与合作,从不同方面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

金德南(北京大学博士后):

我觉得很多国内的问题都要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无论是养老、住房还是福利。有的国家有这样一种做法:通过技术的发展,产生更高的价值,然后通过国家的强制力进行价值的再分配。

余万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空):

我是一名本科生辅导员,做思想政治课辅导。我发现现在有些学生把思想政治课当成了“鸡汤课”,老师教的内容在学生的耳朵里变成了“鸡汤文”。有的老师会讲哲学思辨,但是学生接受度有限。教育部提出了“课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要求高校开设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有些高校教师不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在英语课堂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辅导员,有时候不知道拿着指挥棒指向哪里。如何做好一个春风的思想政治工作?

廉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当年轻朋友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有一些不满和抱怨时,我们应该认真地向他们分析哪些问题是国家暂时不能解决的。不要谈空 空,要着眼长远,着眼发展。国家已经开始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不要太心急,耐心包容,看到进步;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存在哪些问题?不要盲目比较,要客观理性,立足现实。我们必须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对具体问题有哪些具体判断,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错误的、教条的理解,需要澄清,以引导广大青年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国当前发展中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增强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但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有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方法的培养,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和关注。科学知识与理想信念之间的桥梁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和理想信念就会有差距,理想信念就会像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只有通过回避、深刻、系统的思想碰撞,以平等的态度、高超的思辨、情感的吸引和理性的说服,当代青年才能真正确信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

阎家蒙(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价值,“十四五”计划的“建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线图。青年作为主体,如何理解和实现青年的现代化,如何融入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胡显中(共青团中央青年运动历史档案馆馆长、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首席专家);

“人的现代化”这个概念恐怕最早是由西方社会学家英格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并首创了10个指标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背景下,人的现代化实际上首先应该是青年的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来,从80年代的“50后”到新时代的“00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总是比其他群体表现出更多的现代性。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不那么保守。他们是最先接触到新思潮、新技术的人,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贤们已经开始探索了。实践证明,完全西化、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是绝对不可能的,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是死路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无限生动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在追求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模式创造新的文明。

在当代中国,网络化、全球化、市场化深度叠加,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新文明的和平崛起将对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抗击新冠肺炎肺炎的斗争,中国传统民族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新的活力,而长期叫嚣的西方政治制度和西方价值观的缺点和缺陷也完全暴露出来。这个国际案例给青年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课,促进他们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历史总是充满智慧和哲理,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他在就职演说中对年轻人提出了六点要求:自由而不是奴隶,进步而不是保守,进取而不是退休,世界而不是闭关锁国,实用而不是想象,科学而不是想象。在我看来,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青年现代人格标准模式,值得当代青年深思和借鉴。

余(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年轻人,你有很多优点。你正处于学习能力强,身体条件最好的黄金时期。年轻人也是变革型的,不拘泥于规则;但是,年轻人的思想很容易改变。就此而言,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在这个社会浪潮中把自己变成惊涛骇浪,年轻人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原则和立场,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29日02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15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