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又到年度考核时,警惕形式主义穿上“信息化外套”!

又到年度考核时,警惕形式主义穿上“信息化外套”!

资料来源:《国家治理周刊》和人民论坛网络 元旦刚过,各种检查检查接踵而至。据媒体报道,西部一中年终考核名单包含“办公室要求提交材料一次扣0.05分”、“观看学校…

资料来源:《国家治理周刊》和人民论坛网络

元旦刚过,各种检查检查接踵而至。据媒体报道,西部一中年终考核名单包含“办公室要求提交材料一次扣0.05分”、“观看学校制作的故事片”等考核要求。什么都到处留痕迹,怕年终考核吃亏,很费精力。

有些地方像“拍专题片”这样的考试内容,看似是媒体融合时代的创新,其实也有一些“奇葩”。应该鼓励创新做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作和检查,但忘记初衷,本末倒置,必然会导致另一种形式主义。人民论坛发现,无论是年终考核还是日常工作,都需要重视信息化外衣下的形式主义!

表演

一是网上“文山遇海”,勤政模式变硬。近年来,“文山遇海”现象在重罚下有所收敛。随着互联网办公的兴起、发展和普及,一些地方和部门把“文山遇海”搬到了互联网上,这就是所谓的“提高效率”。线下的“文山遇海”正在悄然向线上转移,屏幕成了形式主义的“保护罩”。有的单位建微信群,在微信群转发各种文件,进行密集的“信息轰炸”。至于文件是否落实,他们其实并不在意;为了突出工作的重要性,体现领导的重视,一些单位随时在各种互联网会议平台上开会,把过去的“面对面”变成了“头像对头像”。但会议没有具体内容,仍然是“以会制会”,导致会议过多。这些做法将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主义披上了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外衣。它看起来很活泼,人们也不会觉得它有什么不好。本质上只是一种“勤政”的僵化模式。

第二,网络上的“追踪主义”造成了“虚拟标记流行”的顽疾。在政府的实践中,痕迹管理演变成了“痕迹主义”,受到了各方的批评,不再是新闻。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目前,借助信息技术,“追溯主义”已经成为形式主义的顽疾。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追踪主义”做法:有些地方要求驻地干部通过微信群的“发送位置”、“共享实时位置”等功能报告自己的位置,证明自己坚守村庄。结果常驻干部下载了一个定位软件自己修。地点固定在村里;有些地方把“对外宣传”作为考核指标一刀切,把报纸、电视台、网站甚至APP、微信官方账号都纳入考核范围,导致干部们被迫下大力气写各种文字材料,在各种媒体上“留痕迹”等等。

第三,制造“表演泡沫”有“夸张作秀”之嫌。利用新媒体宣传,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工作,都是应该鼓励的,但是忘记初衷,本末倒置,必然导致信息形式主义。比如领导干部带货直播是好事,但个别领导干部把直播室当成作秀,发文摊派,违背初衷搞销售诈骗,有的甚至组织水军喊“领导帅”;一些干部热衷于利用新媒体制造“业绩泡沫”,宣传大于行动,宣传先于行动,制造“观念创新”,利用新媒体欺骗自己和他人。

伤害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虽然有一些“隐形的功能”,但和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样,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浪费行政资源,影响工作作风,损害政府形象,其危害不容低估。

导致“脱离现实到虚拟现实”的现象,浪费行政资源。只有把信息技术脚踏实地地运用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服务对象从中受益,才能不浪费宝贵的公共财政资源和行政资源。信息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只求好看,使信息技术成为“形式主义”的催化剂,浪费了信息办公平台的投资。电子官僚主义“无用武之地,懒惰成性”,浪费干部精力,给基层劳动者带来另类的“负担”和负担,降低工作效率。此外,过去一些简单明了的数据报表,采用各种信息系统后,导致程序复杂,内容多样,耗费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行政资源。

偏离了“技术授权”的初衷,影响了工作作风。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与政府治理相结合,产生了“最多运行一次”、“不开会审批”等工作模式,提高了政府服务的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性化水平。但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一旦偏离了“技术赋能”的初衷,就会给作风建设带来新的问题。目前仍存在大量“分组安排、分组指导、分组训练”的现象。领导远程控制基层干部,基层干部每隔空工作。很多干部成了“云中干部”、“牵线木偶”,导致民情不清不楚,失去了回应群众呼声的能力。

源于“层层叠叠”的问题,损害了政府形象。信息形式主义和智慧官僚主义也会导致“加层”问题,增加一线干部的负担,给客户带来麻烦,最终损害政府形象。简单的工作汇报,在层层加码下,多媒体、视频剪辑从“可有可无”变成了“必须回答”,导致很多基层干部变成了“物质干部”;为了宣传“政绩”,我们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反复开发APP,强迫群众安装客户端,乱建微信官方账号,以下载量和关注度来评价。这些“互相加重”的“虚假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影响了作为低调官员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

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积极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新技术革命与国家治理的双向互动,是时代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当然,对于信息背景下的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避免“技术赋权”成为“技术负能量”。鉴于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的顽固、隐蔽和欺骗,需要采取“理念-系统-技术”的三维治理模式、“预防-评估-监督”的整体治理机制和“统筹-整合-细化”的多元治理手段。

采用“理念-系统-技术”的立体方式进行治理。在概念层面,推动政府和治理观念与时俱进,技术进步不行,头脑还停留在过去时态。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要有突出的政绩,还要有潜在的政绩”,要在为人民服务中求实实在在的政绩、实实在在的举措、筑政绩;要端正工作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拒绝信息化中的表面文章和形象工程。在制度层面,将电子政务行为纳入制度规范,促进在线信息沟通和在线服务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公开化。在技术层面,我们将继续推进网上信息的整合、系统化和协同化,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推动从“政府为本”向“社会为本”的范式转变,实现机器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相反。同时不断弥补技术漏洞,防止网络作弊。

建立治理“预防-评估-监督”的全过程机制。鉴于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一个治理的预防机制。为了使干部的网上行为合规,要努力消除工作碎片化、任务不明确等问题,消除技术滥用,消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根源,从根本上防止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的出现。其次,要建立治理评价机制。可以从工作考核入手,时刻抓住“实际效果”来进行评价。在评价干部时,要减少形式权重,提高绩效比例,有效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滋生。第三,建立治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网上行为责任制度,包括干部网上行为责任追究、责任追究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对干部网上行为的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和技术监督。

治理要运用“统筹—整合—细化”的多种手段。需要协调线上线下治理。干部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是不同的,干部的责任是无线线上线下的。打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也要用尺子来衡量,把信息形式主义和智慧官僚主义全面纳入治理范围。我们应该促进技术规则和人治的结合。改变单一、陌陌的人机关系模式,加强人机与人际的多方位互动交流,建立包容友好的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前端”到“终端”的规定要细化。要出台相应的工作规则,对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的识别和处理做出具体规范,实现精准的针对性和科学的应对,杜绝指尖的形式主义,遏制互联网上的官僚主义。

略切上方

选自|国家治理周刊

原标题|信息化背景下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治理

作者|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

新媒体编辑|刘一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27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