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货币政策重在内外平衡
为应对COVID-19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操作顶住压力,发挥了积极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引导实体经济利率下调,先后投放1.8万亿再融资和再贴现,帮助实体经济恢复工作和生产,帮助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年增长率达到2.3%,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要达到这个结果并不容易。
疫情之下,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也取得了成绩。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解除,创业板改革和试点登记制度正式启动,人民币现金管理和人民币数字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相继出台。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提供商均表示,将把中国债券纳入相关指数,全面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下的金融业谈判,并首次将新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传递纳入自贸区规则。
根据贸发会议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投资监测报告》,2020年全球FDI流量将同比下降42%。然而,随着许多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加了4%,达到约163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欧盟和东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目的地。人民币兑美元年累计涨幅接近7%,人民币资产吸引中长期海外资本继续在华投资。
展望2021年,在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下,中国货币政策仍将面临挑战。坚持保持世界稳定的总体基调,兼顾内外政策平衡,是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说,在经济基本面方面,目前国内经济正在稳步改善,为2021年货币政策正常化创造了条件。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除了出口和房地产的良好表现外,前期疲软的消费和制造业投资也逐渐好转,表明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增强。展望2021年,预计中国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或供给方推动的结构性复苏将走向供需联动全面复苏,GDP年增长率将保持在8%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去年基数相对较低,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国内经济复苏基础仍不扎实,2021年货币政策应适度转向,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灵活调整。
同时,在货币政策向正常化转变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下三个风险:一是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2020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从去年底的246.5%攀升至270.1%,增长23.6个百分点;二是以美国为首的主要海外经济体通胀预期大幅上升,国际商品价格上涨,进口通胀风险加大;第三,本轮房地产价格受调控政策收紧明显抑制,但年末年初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价格也出现加速上涨。综合以上三项测试,2021年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稳定。
此外,货币政策还应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做好内外平衡。目前,海外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仍在放松,特别是美国仍在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容忍度也在上升。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纪律越来越松弛,财政货币化已经悄然实行,因此有必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从长期来看,美元持续贬值会带来对外汇储备安全的担忧,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意义深远。
今年以来,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整参数下调,相关监管部门近日表示,将研究允许境内个人在每年5万美元额度内投资境外证券的可行性。这些都是预防性措施,有利于对冲外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资料来源:《经济信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