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两会云播室|科技创新带动优质发展

两会云播室|科技创新带动优质发展

原标题:两会云播室|科技创新带动优质发展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豪,中央纪委网站 本期嘉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

原标题:两会云播室|科技创新带动优质发展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豪,中央纪委网站

本期嘉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新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

潘建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十四五”期间,“卡脖子”这一技术难题有哪些解决方案?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中国科技大学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有哪些经验和规划?《九章》背后的量子技术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本期“两会云播室”邀请三位院士共商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夯实基础,逐步解决“卡脖子”问题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并提出了中央级基础研究经费增加10.6%等措施。请大家谈谈为什么要加强基础研究,这有助于解决我们面临的“卡脖子”这个技术难题。

高鸿钧:目前中国存在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不清楚。近年来,党中央对加强基础研究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明显提高。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与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跟不上直接相关。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源头,是一切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没有强大扎实的基础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技术,就没有高质量的系统和工程。因此,在“十四五”及以后,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研究,尊重科学规律,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断夯实基础,才能逐步解决“卡脖子”问题,继续为科技创新和优质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记者: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请介绍一下中国科技大学培养科技人才的经验和做法。有什么建议可以更好的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活力?

鲍新和:“致力于育人,坚持攻关创新”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两大核心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制定了“六才”大学生培养计划,颁布实施了“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行动计划,深化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了研究生教育“美德创造”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同时,通过少年班、创新试点班等方式,招收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学生。一、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和机制改革,适应国家重点急需领域和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对博士招生实行“申请-评估”制,并重点实施准确的招生计划。

目前,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仍存在科技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环境等不足。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科技人才成才规律,因材施教,坚持办好优质学校,培养国家急需的尖端科技人才。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坐在“冷板凳”上。

量子离日常生活不远

记者:对于普通人来说,量子技术是一个非常高水平的研究领域。请告诉我们量子技术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突破会对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产生什么影响?

潘建伟:其实“量子”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远。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互联网、卫星导航,都是基于量子力学的成果。具体来说,量子通信原则上提供了一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模式,可以大大提高现有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比如未来无人驾驶,如果遥控车辆的系统被黑,车辆驾驶的安全性就没有保障。我们正在努力扩大量子通信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成本,努力尽快造福公众。

量子通信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包括应用和前沿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应用方面,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突破量子通信与经典信息网络融合等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量子通信主要技术标准的制定,为构建安全高效的独立信息技术体系奠定基础。在前沿研究中,我们初步具备了空之间的量子科学实验能力。未来希望在Waitai 空建立大面积超高精度光频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引力波、暗物质探测等重大基础物理问题的实验测试,推动基础前沿研究的发展。

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打造新的发展优势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多次提到“科技”,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代表们对此有什么建议或计划?

高鸿钧:基础研究是中科院的基础和优势。中科院将围绕主业,坚持与众不同,将精英力量融入原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时刻牢记,我们是国家科技领域的“国家队”和“国民”。我们必须以“国家大事”为中心,肩负“国家责任”,以国家科技自立为目标,充分发挥组织体系优势,突出重点,做强做大,体现我们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责任。

包新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创新建校,坚持学科引领,优化布局,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科学情怀和创新精神的领军型科技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HKUST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潘建伟:“十四五”期间,在量子信息领域明确实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希望通过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调量子科技领域相关高校、机构、企业的创新要素,形成发展合力,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制高点,打造发展新优势。相信在国家层面的集中支持下,中国能够保持和扩大在量子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605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