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科考船访谈录 | 南海科考为大气科学学科建设带来了什么?

科考船访谈录 | 南海科考为大气科学学科建设带来了什么?

原标题:科研船访谈|南海科研给大气科学学科建设带来了什么? 资料来源:中山大学 编辑 中山大学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

原标题:科研船访谈|南海科研给大气科学学科建设带来了什么?

资料来源:中山大学

编辑

中山大学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以建设植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建设高水平海洋学科群为重点,以建设高水平海洋科学研究平台为重点,积极服务海上强国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庶人的根本任务,推动高水平海洋科研平台建设,近日推出了《科研船访谈录》专栏,敬请关注。

为响应国家海权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我校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发展多学科交叉平台,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学科群”。大气科学学院作为海洋学科群的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端海洋人才。

学校在南海的科研活动对大气科学学科建设有什么作用?大气科学研究所参加南海考察的使命是什么?大气科学研究所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院副院长黎维标教授、副院长杭间教授、余卫东教授。

这位采访嘉宾简介:

▲黎维标教授近照(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黎维标现任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2017年教育部大气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气象学会副主席。目前主要从事热带气象学、海气相互作用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研究。

▲余卫东教授近照(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余卫东,现任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兴趣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季风气候动力学、极端气候事件等。,促进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和相关气候研究的发展。他曾担任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委会)和世界气候研究方案(WCRP)框架下的海洋气候观测专家组(OOPC)成员(2015-2019年)和联合主席(2020年),印度洋专家组成员(2007-2009年)和联合主席(2010-2013年),热带19国组织发起委员会联合主席等。

▲杭间教授近照(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杭间现任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专项支持计划”科技创新带头人。近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长期从事城市和建筑气象研究,包括城市湍流-通风-空大气污染物扩散与人群暴露、城市热环境与能量平衡、建筑通风与室内雾滴扩散等。

航测获得的关键参数有利于提高大气数值预报的精度

记者:

学校在南海的科研活动对大气科学学科建设有什么作用?

黎维标:

自2016年中山大学首次组织南海综合科学考察以来,学院积极参与了多次夏冬两季南海科学考察,包括时任党委书记杨建林和时任学院副院长王包敏率领的2016年夏季首航。学院重点研究南海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自然灾害的科学问题,以及海洋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和气候效应,对南海大气环流场、边界层、气溶胶及其前兆进行了在线高时间分辨率精细测量。

与陆地大气的测量相比,南海大气的测量更具挑战性,科研船的建造为南海大气观测提供了海洋测量平台,使海洋气象数据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卫星遥感,增加了更加客观直接的观测手段。此外,海洋科学研究航测克服了卫星数据带来的空之间时间和分辨率有限的限制,从中获得更精细的观测数据有利于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度。因此,海洋综合科研实习船的建设对大气科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获得的宝贵的航空基础数据进一步增强了大气研究者对南海大气环境的认知,了解了南海观测区大气环流调整的剖面结构、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发展规律、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和来源。航测获得的关键参数对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度,提高南海周边地区气象灾害(如台风)的防御能力,保障南海船舶的安全航行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气候模式等长期预报加深了对海气相互作用和气溶胶气候效应的认识,有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

记者:

学院近年来参与南海科研活动的情况如何?

黎维标:

在过去四年的科学考察航行中,学院的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积极参加了南海科学考察实验。2019年夏,韩波副教授担任航行负责人,组织了“南海季风综合科研试验”预演,参加人数为历年之最,为今后重启“南海季风试验”做积极准备。学院抓住南海科研的每一个机会,为国家培养海洋大气方向的优秀人才,推动海洋大气的研究进展,为学院海洋研究领域的青年人才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会。

余卫东:

学院积极参与学校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珠海)的海洋科学发展规划,特别强调依托中山大学的科研实践船,深入培育南海,放眼全球。在总结以往南海科研活动的基础上,以2035年“创新一流”为目标,全面推进大型海洋学科群发展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南海科研的重中之重

记者:

学院参加南海探险的使命是什么?

黎维标:

对于大气科学人才尤其是海洋气象人才的培养,海洋科学研究也尤为重要。南海考为学院培养人才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在历次南海科研考察中,学院的参与者都是以博士生、硕士生为主力。南海探险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海上观察机会,其独特的经历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大气科学的魅力,从而使大气专业的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说,“中山大学”综合科研实践船为中山大学培养大气科学人才提供了独特的平台。

杭间:

大气科学学院准备建设五个系:气象系、大气物理化学系、海洋气象系、空气象系、冰冻圈科学系。前四个系已经初具规模,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共90人左右。各部门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会和海洋科研观测紧密相关。除南海及周边地区外,印度洋、南极北极等重点海域的科研船航测也是学院未来重要发展规划之一。除了数值模式模拟、遥感等研究方法外,科研船观测是另一种研究工具,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第一手关键观测数据,有助于准确识别相关物理化学特征,提高大气数值预报的精度。参与南海科研和未来科研船的运营和使用是基于陆海空-空的三维探测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为学院引进和培养相关领域优秀中青年科学家提供重点协助,为相关学者申请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科研、培养研究生提供有力支持。该平台与基于天河二号的地球系统多尺度综合模拟平台相结合,形成大气科学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前沿的两个最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将有助于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海洋气象部门,培养“德才兼备、领导气质、家国情怀”的学术人才。

大气科学学院的未来发展

记者:

未来学院的发展方向重点是什么?

黎维标:

未来,大气科学研究所将更加注重海洋大气领域人才的培养,打造该领域的创新人才,整合大气科学的学科特点,利用更先进的仪器对南海大气进行更全面的观测,争取在未来的南海科学研究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更好地为南海国家海洋战略服务。

余卫东:

南海是世界上最难以观测到的边缘海之一,也是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和青藏高原共同孕育了影响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的亚非澳季风系统。季风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地球系统研究的一个核心科学主题。因此,我们需要从南海与周边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和全球大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考虑大型海洋学科群的未来发展,以支持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亚太地区,增强其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批准实施2021-2030年海洋科学可持续发展十年大规模国际合作项目,为我院和我院大型海洋学科群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应以“中山大学”综合科研实践船下水为契机,考虑启动以南海和印度洋-太平洋暖池为重点、扩大热带-极地相互作用的大型国际合作科学计划。在国际奥委会、世界气象组织和ICSU等国际多边框架下,“中山大学”综合科研实践船将建成海洋超级实验室,以促进区域和全球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的培养。

▲2019“南海季风综合科研试验”预演航次动员会照片

(资料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采访科研船|聚焦极地远海,中国海将开始新一轮飞行

▲三大建筑研究船访谈|“面向南海”,CUHK的历史学家会怎么说?

▲中国最全面的海洋科研实践船“中山大学”下水后命名

– iSYSU –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黄华

一审:王冬梅

审核:陈诗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67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