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以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

原标题:以改革开放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脱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蛋糕变大了,分布更均匀了”…

原标题:以改革开放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脱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蛋糕变大了,分布更均匀了”,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际国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新阶段的新发展目标,为第二个“一百年”新征程的顺利开始提供了行动纲领。要坚决落实新的发展观,建立健全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构建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执政中国的伟大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就。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推进,“三个攻坚战”取得丰硕成果,“六保六稳”要求基本落实,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为开启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宏观经济充满活力,富有弹性。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0%,远高于全球3.0%的水平,经济波动明显减少;物价和就业保持稳定,年均通胀率、失业率和负债率分别为2.1%、3.9%和44.6%,远低于世界和G20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实际GDP排名世界第二,占全球实际GDP的比重从10.8%稳步上升到2019年的13.6%。预计2020年GDP将超过100万亿元。即使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仍表现出较强的弹性,整体运行稳定。

新经济、新商业形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2014-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从16.2万亿元增长到35.8万亿元,年均增长24.2%,占GDP比重从26.1%增长到36.2%,成为国民经济核心增长极之一。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往往孕育新的机遇,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经济,同时也促进了新经济和新商业形式的出现。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模式,同时平滑疫情的影响,帮助疫情后的经济复苏。

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技术不断升级。发明专利和科学论文发表数量从2013年的70.5万和35.9万增加到2018年的139.4万和52.8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5%和9.4%。2018年,中国的发明专利数量分别是美国和欧盟的4.9倍和16倍左右。我国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大致与欧美持平,同期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欧美。其次,国家重点项目带动重大创新突破。2020年,中国500米球形射电望远镜正式投入使用,历时26年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成果北斗三号正式开通。为期16年的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将实现中国首次无人登月。最后,创业促进“创造性破坏”。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涉及的行业呈现高科技化、多元化趋势,涵盖金融技术、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

对外开放是主动的,是双向促进“请进来”和“出去”的。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商品和商品进出口总量稳步位居世界第二,全球份额从9.7%稳步上升至2019年的14%;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稳居世界第四,占比从7.8%上升到2019年的9.2%。开放释放了巨大红利,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单位创造了1100多万个城市就业岗位,对外劳务合作提供的就业岗位从48.3万个增加到2019年的62.4万个。“一带一路”联合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1.3万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9.4%。“一带一路”国家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贸合作对象和出口市场之一。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开放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20年,东盟10国、中日韩澳新15国正式签署RCEP协议,启动覆盖全球30%人口、30%经济的自由贸易区,对推动亚太地区区域自由贸易发展、降低关税壁垒具有重要意义。

摆脱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实际人均GDP稳步上升,从2013年的5711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8254美元(2010年以不变价格衡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世界排名从第106位上升到第75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6467元增加到2019年的42359元,不含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1%。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主义优越性进一步凸显,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0.6%。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扶贫成果突出。

公共服务水平的地区差异显著缩小。我国普通小学生教师基尼系数和医疗机构床位数稳步下降,2010年后稳定在0.1以下。1994年至2019年,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总额为80万亿元。其中,西藏、青海、甘肃等发展薄弱地区的中央补助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0%以上。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和国有企业定价机制,缩小不同地区电力、道路、电信、广播通信的价格差异,促进不同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

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环保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十八大以来,中国碳排放增速保持在1.5%以下,生产效率逐步提高。能源产出弹性系数从0.28上升到2019年的0.84。2016年以来,绿色债券市场的配套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绿色债券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9年,标有绿色的债券发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发行近3000亿元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

未来十五年面临的发展任务

《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目标,从九个方面勾勒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形成了总体目标和结构目标并重的多目标任务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在当前条件下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禀赋和发展阶段挑战。中国的禀赋和发展阶段约束日益明显。第一,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4%逐渐下降到2019年的6%。以经济增量保证“帕累托改革”的前提条件正在逐渐消失,深化改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其次,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中国的比较优势空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夹击。最后,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从近50%下降到不到40%,面临产业空集中化的挑战。

第二,发展质量挑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基尼系数逐年上升,2008年接近0.5,之后虽然开始缓慢下降,但仍保持在0.45以上。第二,环境问题仍然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人民的幸福。

第三,治理能力的挑战。第一,中国市场经济的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市场开放程度仍提高空。第二,相关部门的公平竞争理念需要加强,反垄断政策需要完善,自然垄断监管工具的多样性需要提高。第三,行业进入门槛需要降低,行业工资差异需要缩小。第四,金融制度安排与不平等的解决还有很大差距。第五,所得税制度有待完善,现行税制不足以缓解收入不平等。第六,户籍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影响有待激发。

第四,外部环境新特点的挑战。一是国内一些重要物资对外依存度增加。例如,近年来,外部对天然气供应的依赖增加,保持在40%以上。二是产业链中的一些关键环节面临外资垄断的压力。第三,中国从“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与发达国家合作”转变为“与发达国家竞争”,国际贸易和科技争端呈上升趋势。

第五,经济大变革的认知挑战。首先,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式,在生产、消费和定价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规律。学术界、政界和业界都没有完全理解这一变化。第二,市场失灵呈现出新的形式,这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规范数字化条件下的市场失灵,增强反垄断能力。

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路径

面对“十四·五”期间国际国内格局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制约,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施路径。

“创新”是适应新竞争形势的唯一选择。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中国转向与发达国家竞争,工业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技术前沿,不可避免地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禀赋,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双轮驱动,帮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跨越式创新。中国要大力推进5G信息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创造性破坏”。,通过优化重组人才、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确立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基础,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家要逐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通过企业间优胜劣汰的竞争来激发创新潜力,及时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帮助企业跨越网络技术的临界效率值。

“协调”是保证国民经济系统均衡运行的战略要素。协调发展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协调集中在国际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区域三个方面。第一,国际协调。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的政策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因此,中国应积极倡导构建国际政策协调机制,构建以世界气候变化政策协调、国际税收制度合作和全球收入分配机制协调为核心的三维框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负责任大国的使命和责任。第二,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了理顺新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政府要发挥战略导向、底线控制、地方聚焦的作用,而地方政府要更加注重要素配置、质量提升与效率提升、权益协调三个方面,形成清晰的制度化分权模式。第三,区域协调。完善区域间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国家协调机制,发挥国有企业在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中的关键作用。

“绿色”是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关键。绿色发展是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的双重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污染控制和经济增长没有改变。污染控制不一定以降低经济增长和提高价格为代价。污染控制可以消除污染的负外部性,但可能促进增长、提高效率、降低价格和提高人民的整体福祉。“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其次,在新的发展阶段,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提高居民福利的关键。在人均收入越过1万美元大关后,清新的空空气、清澈的水和干净的土壤是衡量普通人幸福的重要维度,“绿色”成为提升他们幸福的关键。

“开放”是效率的源泉,是建设开放国家新发展模式的前提。首先,开放促进国际分工,提高经济效率,这是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基石。其次,商品“请进来”的开放是缓解过剩,提高普通民众福利的手段。第三,外资的“请进来”是提高市场竞争水平和供给面的关键。最后,外国直接投资的高水平“走出去”是确保资本收益和提高价值链地位的重要工具。

“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首先,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坚持制度优化,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关爱“最贫困的1%”,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第二,准确的减贫和全球化红利“分享”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第一,精准扶贫有助于释放农村潜在劳动力,增加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精准扶贫有助于提高贫困群体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关键

推动国内外市场优质开放,打破要素市场壁垒,开放内部流通。首先,去行业门槛。改革至关重要,降低一些顽固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保证资本“进”,资本“进”,劳动力“进”“出”。第二,改变户籍门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第三,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服务进入门槛,提升金融业竞争水平,消除资本要素的市场壁垒。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落实新的发展观。一是增强政府公平竞争观念,增强反垄断意识,丰富自然行业垄断监管工具。二是完善财税体制,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与职能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平衡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税率,对超高资产者征收遗产税。三是要处理好“后精准扶贫”时代的“给鱼”与“给鱼”的关系,准确运用现金补贴和产业扶贫手段,确保扶贫效果,实现可持续扶贫,避免反弹。

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做WTO的模范学生,推动国内外双循环。一是降低金融、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外资准入门槛,提高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发展质量。其次,减少阻碍商品和服务进口的“显性”和“隐性”障碍,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减少贸易顺差,提高普通民众福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我们应该在开放的基础上坚持互利共赢,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贸易互利,与其他国家分享全球化红利,引领多边贸易体系建设。

促进高质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保护海外资产安全。一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机械设备和中间产品出口,提升价值链地位。二是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合作,寻求与其他投资者的共同利益,提高投资收益。三是保护境外资产安全,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法律支持,确保投资安全。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050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