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人人需要张文宏:医生要有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 更要有讲真话的勇气

人人需要张文宏:医生要有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 更要有讲真话的勇气

原标题:中国慈善家2020年度人物|人人都需要张文泓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医生必须具备与公众沟通的能力,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说出真相的勇气。” 张文宏 19…

原标题:中国慈善家2020年度人物|人人都需要张文泓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医生必须具备与公众沟通的能力,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说出真相的勇气。”

张文宏 1969年生于浙江瑞安,1987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1993年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摄影/殷立勤

奖励动机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医生也被称为绅士。在中国传统社会,他们是知识分子,被尊为老师,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有更高的智力和道德。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公众被未知的恐惧所包围,张文泓变得受欢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有真正的技能,敢于说出真相。几十年的研究让他“出了圈”,这不仅仅是昙花一现,他能站着看,能看。但他对做网络名人不感兴趣,一直专注于专业领域和公益事业。也许张文泓以职业精神做利他主义的事情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

每个人都在等张文泓。

摄影师为了弥补时间,下午六点在酒店电梯口布置好风景,等着张先生在会议期间三拍几张,五除二。摄像师也在他呆的房间里调好灯,装上机器,一切都准备好了。

已经是晚上九点了,张文泓还在开会。该报告的主题是新冠肺炎宿主免疫反应、肺炎诊断和治疗的探索和应用。等在门口的“门外汉”能听懂每一个字,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2021年,第四届传染病和肝病卓越研究年度论坛,为期一天半,16场大小会议。张文泓是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他是会议的东道主。他必须做主持人,从早到晚做报告。

很难等他在会场和与会者合影,说完话,背上背包回房间。每个人都觉得黎明就在前方。走出电梯,面对站在那里的“长枪短炮”,张文泓像一个警惕的猎物一样绕开了。他平静地说:“先去房间拍个视频。”

直到走进房间,他才明白自己的意图。在网上,一群医生正等着他咨询新冠肺炎的一位危重病人。接通后,询问用药情况,查看检测结果,两部手机来回切换。在将近40分钟的网上咨询中,张文泓总是非常耐心细致。这似乎不是一天会议后的额外工作,而是阳光明媚的早上8点的第一次咨询。

晚上十点,窗外的交通在晚上很忙。他俯身对着满屋子的人说:“我们走吧!”

宏和红色

张文泓的人气始于2020年1月30日,“改变党员”的视频在网上播放了一分多钟。

从2020年12月我在云南跟进蓝农基金会的耐药结核病项目到现在整整一个月,中国慈善家在上海和他的主场再次见到这位医生网络名人。同样的衣服,同样的忙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第二年,张文泓热有增无减。

与其流行,不如说“出圈”。他已经在圈内成名成家,也是医院里有名的红人:张文泓的讲话,一直是每年华山医院各科室主任年终总结会上最让人期待的环节之一。

和他共事20多年的传染科副主任邵凌云说:“那些视频红了,社会疯了。我还是想不通。张爸爸’一般都是这样!”他的同事余胜雷说:“不要神化‘张爸爸’。他是部门主管,对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会有太大的显著作用。他更真实,没有架子。这次我能够发火,大概是因为大家都听腻了普通话。”

张文泓一如既往的忙碌。这位科室主任,平时早上四五点起床,六点到医院,成名后比外人想象的还要忙——需要他的人太多了。

病人需要他。华山医院感染科办公室有这样一条横幅,“我只是你事业上的过客,但你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张文泓一直保存着它,并不时看一看。

部门需要他。2020年人气飙升后,张文泓的工作量猛增,但只要在上海,他总是试图每隔一天回到感染病房。每次回去都会把最新消息带给同事,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后续工作。只要他有时间,为了鼓励球队,他会继续巡赛。

上海疫情防控需要他。2020年1月24日,除夕。上海市政府在新冠肺炎召开肺炎防控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17年前,非典发生的时候,我是上海专家顾问团的组长。17年后的今天,我的学生取代我成为了领袖。他很有能力,他会比我做得更好。”张文泓的老师翁新华教授当天下午在新冠肺炎召开的肺炎临床治疗专家组会议上说了这番话。

2020年12月,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蓝农公益基金成立,张文宏积极参与,并在云南为结核病患者义诊。摄影/刘冉阳

辞旧迎新之夜,张文泓写下“除夕夜反方向走”:“壮举下的牟阳”。以他的专业经验,预测武汉控制SARS-CoV-2感染的主战场应该在一个月内结束,两个月内结束。那一刻,“迎新”实际上迎接了新冠肺炎的挑战——以年为单位。

一年后,2021年1月24日00: 13,忙于疫情防控、缺席上海“两会”开幕式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文泓发了一条近千字的微博。“继续保持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每天查房。一切都在有序展开。这座城市仍在呼吸,略有紧张。”他还断言,SARS-CoV-2已经成为地球上的常驻病毒,我们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不仅中国医学界和公众需要张文泓,国际社会也需要他。

作为第一位对抗SARS-CoV-2的顶级专家,他经常要与国际同行交流,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成为一名活跃的网络“民间大使”。同时,根据各方需求,通过视频与留学生、华侨联系,用简单的方式普及防疫知识,远程在线发送“定心丸”。

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致信张文泓表示感谢。“你的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和基于专业知识的解释,对于大家充分认识问题、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是极其有益和及时的。”。随后,还以传统的手写和邮件方式给崔大使回了信,并约好了疫情过后找一家小酒馆喝点酒。红岩漂洋过海的故事在疫情期间成了好故事。

2021年1月29日,为帮助华侨、留学生提高防控疫情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平安度过春节,上海市海外友协、侨办举办了防疫专家与华侨视频连线,邀请张文泓再次向华侨、留学生介绍疫情防控情况。

红色和特殊

张文泓避免变得受欢迎。他不想让外界过多关注他,过度解读他的“金句”。“我是医生,传染病方面的专家医生。因为新冠肺炎肺炎,因为这个病毒,我不能躲在幕后,不能袖手旁观。我需要站在前台说点什么让大家明白。”

但他尊重自己的职业,相信真理的分量。“有些话,领导不一定有用,不一定有人想听,领导不可能像我一样轻易说出来。我告诉你吧。人们想听,而且听得很近。这一点我很有信心。这是我的专业。”

2010年,张文泓被一致推选为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主任”谦虚地说,很多和他差不多或者能力更强的人都出国或者下海了,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在过去的十年里,他的科室连续九年在中国医院的最佳专科声誉(感染和传染专科)中名列第一。

华山医院感染科有很多第一。配合疾控中心完成上海申报的首个新型冠状病毒的测序;在新冠确诊的第一时间,依靠自身实验室建立整个检测系统;完成国内第一本新型冠状病毒专业专著《2019填充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

从专业到普及,华山医院感染科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这也体现在就诊人数上:该科年门诊量超过14万,年转诊病人超过2000人。

华山医院主任医师、急诊科主任陈说,华山传染病科的基调是深沉的:不推卸、负责任、自由内生。“不考虑其他因素,我们只想练练自己的技术,只求手中患者的健康。”

张文泓的学生都知道,张老师心里还有一个优先级,那就是“病人永远是第一”。

2020年2月8日元宵节,华山医院派出214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张文泓第一次报名,但作为医疗专家组的组长,他被留在了上海。经过70多天的努力,救援战士们在隔离后回到了部门。张文泓含泪欢迎他的同志们回来,他的学生孙凤就是其中之一。

在孙凤看来,张文泓是感染科的一员。“疫情来了,大家都说国家给人民垫底。其实我感觉我们系里总有一个自下而上的人,就是张老师。”

2020年4月17日,由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率领的273名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和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率领的17名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人员回到医院。图/人民视觉

作为华山医院感染科第三纵队的一员,孙凤受张老师的委托奋战在第一线。“主体使命,义不容辞”成为他在“武汉战争疫情”后最大的感触,也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华山精神。

张文泓的老师翁新华教授说,不管满分是多少,他都给张文泓打了满分。“我们华山传染科的传统就是说实话,做一个真正的医生。医生要有与公众沟通的能力,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有说真话的勇气。说实话不是哗众取宠,说大话,而是要以专业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础。”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张文泓华山医院感染科一贯的价值追求。”刚毕业工作两年的李阳博士说。

作为张文泓的女弟子,这位年轻的居民也见证了老师们无私的工作。“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作期间,我看到所有的老师都回来了,为每个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而努力。不管半夜什么时候,所有的专家都随时聚集在一起讨论病人的情况。那些专业的‘大佬’开玩笑说,他们好像又年轻了,变回居民了。那些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都清楚地记得。”

药物和益处

张文泓说:“医生这个职业并不伟大。只是一群焦虑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些焦虑的事。”他曾向记者承认自己的焦虑,“我只想告诉你,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是一个专门看感染的焦虑医生。传染病爆发的时候,医生很着急,怎么会有空当英雄呢?”

即使心中有那么多焦虑,大众面前依然是淡淡的。作为上海的“海之锚”,此时需要的是专注。

在接受上海作家程晓英的采访时,他说疫情开始时他其实很焦虑,但很难挂在脸上,因为市领导、同行和普通人都在看。“香港一位专家说,这一次,他真的有点害怕。我理解专家的心情,我们都知道疫情的严重程度。恐慌是正常的。人类在大灾难的时候,令人费解。我不知道如何开始和结束。没有人会被刷新。不能慌。但是当你恐慌的时候,你就不会着急了。你说好。”

张文泓的家乡瑞安离上海有四五百公里。他在上海学习和工作了30多年。他的口音夹杂着上海话和温州话。“你说是不是”是他的口头禅,语气深情。

1987年,本来可以走路的张文泓选择报考上海医科大学。1993年进入华山医院传染病科,200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传染病在综合医院不被重视。“年轻人没了,上海人没了,留下来的都是乡下人。有能力再创业或者出国的都走了。当时他们基本都是老实人,我也是老实人。”

2003年,张文泓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年薪3.5万,对方看重他是做过基础科研的临床医生。那一年,他有机会留在美国,长期做基础研究。然而,当非典来临时,作为党支部书记的翁新华与张文泓进行了交谈。

说“2003年,这钱真的很诱人”是骗人的。但是张文泓理解老师的苦心,他也有自己的私心——“毕竟我想当医生。非典要来了,我们不能说要走,否则,对于传染病医生来说,我们会后悔一辈子。”

2020年8月,《张文宏说传染》一书出版,张文宏将版税用于公益事业。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从事医生工作近30年的张文泓说,这个职业需要非常高的专业技能和与社会的广泛沟通。“我不希望我们的医生因为疫情而像英雄一样。其实我们的医生最喜欢做的就是平凡,服务大众,体现我们的职业,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喜欢临床,就像农民热爱土地一样。“我们的医生经常谈论临床实践。什么是临床实践?就在病床附近。”

咨询和查房占了日常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同事们说,如果他答应去重症监护室看病人,他会晚点去,他会做功课,了解病人的情况和指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病记在心里。在他看来,他什么都得用心,更何况是性交的事。“你不这么认为吗?”他习惯性地又问了一遍。

公共福利

张文泓将公共卫生系统视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之一。他说:“如果每个医院都有一批有整体思维和公共卫生意识的传染科医生,国家就有了第一道防线。每一次传染病的出现,都会在传播之前得到这些专业医生的认可。如果做得不好,我们的国家将永远处于危险之中。”

从传染病防治到整体公共卫生事业,他不仅奉献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一些个人利益。

2020年8月,张文泓应无锡市政府邀请加入太湖人才计划。无锡市给予张文泓10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其中10%用于团队成员补贴。没想到,这次合作被媒体形容为“一栋别墅+1200现金”的奖励,引发新一轮围观。

事实上,早在合作之初,张文泓就公开发布微博,称人才计划中给予他的个人资金全部捐给了翁新华教授命名的青年基金,正是翁新华教授在他年轻时引领他进入这个领域。网络谣言发酵后,张文泓再次转发之前关于微博和无锡的信息,用“旧闻”二字无奈回应。

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的“一个健康基金”,用于支持病毒疫苗的研发,鼓励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

“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科学,“一个健康基金”就是做科学。我们的医护人员很可爱,但不能每次都肉搏。最后还是靠技术。公共卫生体系是靠大家的努力堆砌起来的。”

2020年8月,张文泓的《传染病》一书出版,张文泓用他应得的全部版税购买了这本书,捐给了医院、事业单位、中小学等单位。他说:“即使在后疫情时期,我也没有理由把公众对传染病的关注转化为自己的收入,但我非常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传染病的知识,希望大家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出贡献,为下一次的抗疫发挥积极作用。”

2021年新年伊始,张文泓与知名科普漫画家浑子哥合作推出《什么是超脑思维》?动漫病菌,人类,历史,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扩大科普。

“我是做科学的业余爱好者,我觉得我的博士做得很好。”他打趣道。

图片编辑:张旭

负责编辑:约翰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41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