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今年,习近平第一次提到这三个红色故事

今年,习近平第一次提到这三个红色故事

原标题:天天学|今年习近平第一次提到这三个红色故事 随着春天的脚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于2021年如期召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

原标题:天天学|今年习近平第一次提到这三个红色故事

随着春天的脚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于2021年如期召开。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员”、“携手共建包钢”、“三千孤儿进内蒙古”等红色故事,指出这些红色资源要用好党史的学习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学习党史为重点。同时,他们应该学习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

三个红色故事是什么?央视《天天学》栏目给你讲讲,和你一起感受总书记话语背后的深意。

故事1: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员

说到内蒙古生产的第一批共产党人,我们不得不提到国立蒙藏学校的旧址,这是一座位于北京西城区胡小石胡同的古建筑,曾经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学校成立之初是一所面向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生时,更名为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一度因经济困难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就读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首先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内蒙古蒙古族和藏族学校就读,作为早期学生。冀亚泰、多松年、云泽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赴京学习。

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最大的蒙古族青年群体。这些年轻的蒙古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的爱国运动。他们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工作。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923年秋,李大钊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先后派邓中夏、赵世炎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亲自去过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想办法救国救民。内蒙古的革命火种是从蒙藏学校点燃的。

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如杜松年、、、奎璧、冀亚泰、赵诚、佛鼎、吴、、高伯群、林云、朱世福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领导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辛,不畏牺牲,用青春和热血唤醒了千千万万人的觉醒。

故事2:齐心协力打造包钢

翻到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条是包钢举行1号高炉出铁仪式的消息。

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总理来厂参观并出席了庆典仪式。

1959年10月15日16: 00,包钢1号高炉出铁口打开,金色的铁流在一团火焰和烟雾中涌了出来,结束了内蒙古的非武装历史,为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航拍一号高炉全景

包钢是新中国首批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戈壁沙漠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第一批缺乏技术经验的包钢建设者来说,难度极大,对于国力贫弱、建筑材料匮乏的新中国来说,更是前所未有。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援助人员和大量的建筑材料陆续前往包头,由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船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丽的风景。八万多企业家聚集在祖国北部,风中露宿,扛起肩膊,在沙漠沙滩上筑起钢铁之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各族人民造包钢,白云鄂博献宝”。

从第一炉铁水的产量到上千万吨钢的年产量,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和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描绘了“守望相助”的和谐图景。

故事3:三千孤儿进入内蒙古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等地部分孤儿院因食物短缺陷入困境,3000名幼小患病孤儿的口粮成为问题。善良宽广的内蒙古草原向他们张开了双臂,3000多名急需喂养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民族儿童”,“草原额济纳旗(母亲)”把他们抚养成人。

当时草原上的牧民都是骑着马开着车,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申请收养托儿所的“国子”。牧民很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五六个。他们把“国民孩子”带回蒙古包,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在这些草原牧民的心中,没有“孤”,只有“亲”。

几十年来,在草原牧民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们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健康成长。现在,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杜贵马授予了一枚重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斗争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和指明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信念和凝聚力。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激发智慧和品格。”我们可以相信,这些红色的故事将激励我们今天,引导我们在“学习”和“思考”中不断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负责编辑:刘广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58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