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教育部等3部门提醒!高考临近,这些谣言勿信

教育部等3部门提醒!高考临近,这些谣言勿信

原标题:教育部等3个部门提醒!随着高考的临近,不要相信这些谣言 辨别高考的谣言 小心被欺骗 每年高考前夕,网上总有一些不良组织或犯罪分子利用高考的机会炒作一些虚…

原标题:教育部等3个部门提醒!随着高考的临近,不要相信这些谣言

辨别高考的谣言

小心被欺骗

每年高考前夕,网上总有一些不良组织或犯罪分子利用高考的机会炒作一些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为此,教育部会同中央网络信息办公室和公安部,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虚假高考新闻和信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识破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我希望所有的网站不会为谣言提供一个平台,并希望网民不要相信谣言或传播谣言。

盲信“上帝打赌题”,考生撕了两行

每年,犯罪分子都在网络平台或交换群上兜售所谓的“高考真题”和“绝密答案”,标榜“极高准确率”和“违约退款”等诱人信息,并以“预付款”的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一些不法分子声称他们可以花钱雇佣“枪手”来参加测试,而其他人则以发送“试卷样本”的名义向用户的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来获取用户信息。

案例

2019年6月12日,山东省济南市警方破获一起考生家长通过出售高考试卷骗取钱财的案件。据警方介绍,这几万元的高考试卷实际上是犯罪嫌疑人李在网上书店花几百元买的普通试卷。李利用父母急于提高孩子高考成绩的机会,冒充一家著名咨询机构的负责人,将所谓的“高考试卷”卖给父母,骗取了许多父母10多万元的钱财。2019年7月,《红星新闻》报道称,一名大学生在高考中被判四年零六个月的持枪罪。

提醒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材料,对其保管和运输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大多数考生和家长不应该是幸运的,也不应该相信那些能提前得到高考真正答案的人。不要在网上购买所谓的“高考试题”和“绝密答案”。购买机密材料本身也是非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实施前款所列犯罪提供作弊设备或者其他帮助”、“非法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试题和答案”以及“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为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均属违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组织高考、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等四类“国家法定考试”作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招生政策是人心所向,说谎者只能绕道而行

违法分子经常利用不熟悉的高考招生政策来欺骗考生和家长。有些人声称你不必看分数,如果你花钱就能得到分数;有些人吹嘘他们可以得到某所大学的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入学,公开投标,并收取高额的“定向费”。

案例

李从朋友那里得知,高的独生子即将参加高考,于是他告诉对方,他的叔叔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只要他愿意花钱,他可以通过“内部指标”帮助他的孩子上大学。高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分数只能去三类本科院校。高不愿意,向李求助,按对方要求支付了15万元“活动费”。高也拿到了李带来的录取通知书,但与之前的承诺不同,录取通知书上的学校是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对此,李解释说,这些孩子只是暂时先在大学里接受培训,然后就可以转学到前面提到的名校。然而,军训结束后,孩子们仍然在这所不知名的大学里学习。同时,高也了解到,这所学院是向社会开放的,并不仅限于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不能提供国家认可的学历,也与李声称的知名院校无关。高知道自己被骗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李被法院认定犯有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骗取的10多万元被退回高。然而,自从学院开办以来,几个月过去了,其他失败的候选人已经开始复读。

提醒

高考招生制度是一项国家基础教育制度。经过40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完善,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监管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制度和机制。高考招生全部在网上进行,公布的招生计划严格执行。根本没有所谓的“内部指数”,家长也不会被收取高额费用。

互联网上经常有虚假信息提醒网民要睁大眼睛

过去,在高考期间,XX考生丢失准考证的信息经常在网上流传。看到后,大多数网民都为候选人感到焦虑,并迅速将其转发到群体和朋友圈,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舆论。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利用这个虚构的场景来骗取网民的同情并提供虚假信息,他们留下的大部分手机号码都是吸钱的音频电话。如果一个好心人根据电话号码回电,并根据电话提示音进行操作,他可能会陷入收费陷阱。一些网民虚构地发现了“试卷”的消息,并在高考话题上散布虚假信息以获得关注。

案例1

2019年高考开幕前夕,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上流传着一条虚假信息,声称“我在刘思雨找到了一张高考准考证,考点在实验高中。请转发给我的朋友,并请刘思雨联系这个号码,电话号码是1560633**** *。一定要把它寄给他。这孩子的家人一定很焦虑。传,传,别耽误了孩子的高考!”从2016年的“白雅倩”、2017年的“杨”、、“当龙”、2018年的“刘明伟”和“刘明庭”,到2019年的“刘思雨”,我们每年都失去入场券,内容相同,套路相同。

案例2

2013年,在高考前夕,四川省宜宾市的一名网民贴出了一张2013年全国高考试卷的牛皮纸密封袋的照片,“我今天路过教育局,看到有东西从卡车上掉了下来”。经网友举报,宜宾市公安局临港分局立即启动高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计划,并迅速开展了一系列落地验证工作。经过调查核实,这篇帖子是网友杨虚构的内容。杨被调查涉嫌捏造事实扰乱公共秩序。

提醒

如果您看到类似的信息,建议联系考生所在的中学或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举报电话进行确认。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建议不要转发,更不用说拨打信息中的联系电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告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下列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刑法修正案(九)》规定,虚假的危险、疫情、灾害和警告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高考要求严格,所以不要胡乱猜测

每年,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后,总有人猜测某一次高考的阅卷工作是极其严肃的,阅卷老师甚至不分对错随意打分。事实证明,发布这些帖子的人往往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些高考分数差距大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武断地认为阅卷有问题,并胡乱猜测。

案例

在2019年高考前,一篇题为《神奇!!!中国高考的内幕令人不寒而栗!文章“”在网上流传。提交人自称是“山西的一名中学教师”,参加了高考的阅卷工作。在评卷过程中,发现有些评卷老师为了跟上进度,随意批改,不管是对是错,评卷人员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甚至出现了“20分得0分”的极端情况。最后,文章得出结论:“高考关系到考生的未来,而阅卷是考生的敲门砖。考生能否顺利过关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回答水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运气和评卷老师的心情。“这篇文章涉及到高考的内容,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已经在互联网上流传了至少10年,而且内容非常不准确。因为内容太令人震惊了,每年高考后都会被好人传播。2019年,教育部官方网站在检查高考传言时,明确驳斥了这篇文章。

提醒

高考阅卷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现行的高考“网上阅卷”模式充分体现了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分级教师必须通过“四级”。首先,他们是合格的。分级教师主要是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和教学科研人员。对教学时间、教学科研经历、评分经历和专业技术职称有具体要求;

第二是训练。所有评卷教师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掌握评分规则和要求;

第三是评估。所有评卷教师必须通过评卷过程、要求、系统操作、保密等方面的考核。,他们不能通过评估,也不能参与评分;

第四,正式评卷前,所有评卷教师都要进行试评,即评卷教师要根据评分规则对样本试卷进行试评,检验他们对评分规则的掌握程度和宽松与严格程度。不合格者将再次接受培训,只有全部合格后才能进行正式评分。

一般来说,“一人评出一道题”和“双评制”在评分中实施。如果“双评”超过一定的差异,将提交给第三位教师进行“三评”,以确保评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打标系统还开发了严格的打标质量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跟踪、监控和分析打标质量,及时预警和提示,确保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插画家、高

资料来源:韦偃教育

责任编辑:张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826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