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疾病入侵,罪魁祸首真的是野生动物吗?

疾病入侵,罪魁祸首真的是野生动物吗?

疾病入侵,罪魁祸首真的是野生动物吗? 自从新的冠状肺炎成为新的流行病,“野生动物携带传染病”变得越来越流行。然而,如果我们回顾野生动物流行病学的经典案例,我们会…

疾病入侵,罪魁祸首真的是野生动物吗?

自从新的冠状肺炎成为新的流行病,“野生动物携带传染病”变得越来越流行。然而,如果我们回顾野生动物流行病学的经典案例,我们会发现疾病和自然界中各种物种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加复杂,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秃鹫的减少和狂犬病的增加

在印度,牛是神圣的动物。无论是基于印度教还是伊斯兰教(印度的两大宗教)的宗教信仰,死牲畜(尤其是牛)的尸体都不能随意处理。素食印度教甚至禁止吃牲畜。因此,为了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尸体,腐生动物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秃鹫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有两种秃鹫,一种是印度秃鹫,另一种是白背秃鹫。虽然它们在秃鹫家族中很小,但它们实际上是“大怪物”,可以站起来够到成年鸟的腰部和翅膀,长达两米以上。可以想象,这些大怪物对于解决同样巨大的牛的尸体是不可或缺的。

20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流传秃鹫越来越少的谣言。第一个注意到的是维博·普拉卡什博士,他在印度的克奥拉德奥国家公园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监控秃鹫的数量。他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印度秃鹫和白背秃鹫的数量分别下降了97%和96%。与此同时,许多秃鹫,即使没有死,似乎也没有精神,耷拉着脑袋。

他认为这不是人口的自然波动,而是由某种疾病引起的大规模死亡。经过五年的艰苦探索,他认定双氯芬酸是罪魁祸首。当地兽医经常给哺乳动物开这种抗炎药,但对鸟类来说,小剂量会导致肾衰竭和内脏痛风,从而导致死亡。如果牲畜在接受治疗后因病死亡或因其他原因突然死亡,腐烂的秃鹫会在体内的抗炎药物分解之前一起吃掉抗炎药物。因为他们吃得太多了,他们吃得足以自杀。

尽管事实真相已被揭露,但今天的印度秃鹫和白背秃鹫都在极度危险物种的名单上,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秃鹫的消失不仅仅是为了看一眼这些壮观的大鸟。在秃鹫数量急剧下降之前,人们从来没有发现它们仍然默默无闻地做着好事——秃鹫的减少导致了狂犬病在人类中的传播。

如果没有秃鹫来帮助处理死牛,流浪狗会有大量的死牛作为食物,数量会成倍增加,它们会在充满食物和饮料的人类村庄里游荡。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这些流浪狗很容易感染狂犬病,而被感染的狗更具攻击性,使得附近村庄的人和家畜成为狂犬病感染的高危人群。除了被病犬咬伤的明显传播方式外,人们甚至不需要接触流浪狗。只要某只狗没有狂犬病疫苗,而老李的头在村外嫉妒地打架,就有可能把狂犬病病毒带回家。研究还表明,秃鹫的消失所带来的狂犬病爆发不仅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护,也使公共卫生部门更难预防和控制疾病,并带来经济损失。在过去的十年里,印度每年花费大约710亿到780亿卢比(近10亿美元)用于因流浪狗咬伤导致的低生产率、额外的医疗费用以及狂犬病死亡的丧葬费。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由于流浪狗数量的增加,豹子也聚集在村庄周围。激烈的人与动物冲突导致了人和豹的受伤。

事实上,除了在印度,秃鹫间接地控制着流浪狗的数量,世界各地的迅猛龙都有控制狂犬病的潜在“诡计”。一些猛禽以中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而狂犬病病毒不能像“治疗”哺乳动物的病毒那样感染鸟类。狂犬病攻击中枢神经系统,使生病的动物不那么容易躲藏,所以它们被猛禽吃掉。理论上,在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中,这些猛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整个生态系统中患病动物的比例,也可能会无意识地防止动物源性疾病从动物“扩散”到人类身上。

稀释效应

秃鹫的故事不是一个例子。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生态多样性可以限制传染病的传播。例如,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莱姆病——一种令北美大多数人害怕的疾病,会导致皮肤红肿、关节痛,还会攻击神经系统,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徒步旅行回来后,人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查他们的头发,看看是否有虱子,然后在他们的狗身上寻找虱子——是的,狗也可能有莱姆病。

由于黑硬蜱通常被称为“鹿蜱”,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莱姆病来自鹿,这对鹿来说是错误的。事实上,老鼠是“罪魁祸首”。如果你看过《数码宝贝》,你可能还记得里面的数码宝贝在孵蛋后会经历童年-成长-成熟的阶段。同样,许多昆虫都有明确的生命周期,感染莱姆病的黑脚硬蜱也是如此。

血蜱一生中必须吸血三次,每次吸血都能使它们在生命周期中向前移动。当扁虱吸血时,它们通常会咬你的皮肤,然后把它们的整个口器埋在皮肤里,直到它们完全喝完血,它们的身体从一粒芝麻小到原来的500到600倍(尽管扁虱吸血看起来很恶心,但它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血宴”)。而且它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宿主也是它们传播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次血宴发生在它们出生后大约一个月。因为扁虱既不会跳也不会飞,弱小的小扁虱经常选择小动物如老鼠作为宿主。携带莱姆病的白足老鼠也是它们的主要吸血目标。当它们充满血液并自然落下时,它们会隐藏起来,直到来年选择新的宿主。这时,他们经常选择更大的动物,包括人。如果他们以前从白足鼠的血液中吸取过病原体,病原体可能会和蜱分泌的各种蛋白质一起进入新宿主的血液——这就是莱姆病在人类和狗身上发生的原因。

当一个生态系统只有几只动物时,比如人类和老鼠,可以想象蜱只能向人类跑来,除了吸老鼠的血。但是在一个物种更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中,蜱可以被更多的选择。第一次,吸血不需要跑到有许多病原体的老鼠身上,而是可以选择相对无害的物种。即使病原体在第一次血宴中被吸收,它们也有更大的机会跑到非人类的中小型动物身上,如狐狸、黄鼠狼、大鸟等。这些物种一个接一个像容器。从老鼠身上“溢出”病原体的概率是平均的。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一个物种患莱姆病的可能性都降低了。这也是众所周知的生物多样性对疾病的“稀释效应”。这种效应不仅适用于莱姆病,也适用于许多虫媒疾病。

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生态系统

如果“稀释效应”是真的,那么它不仅是一件好事,以实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目标,而且保护人类安全?理论上来说,这是事实,但是像自然界中的一切一样,生态系统和动物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很难得出直接的结论。

提出稀释效应的研究人员认为,仅仅增加物种数量是不够的,还取决于该物种能“适应”多少种疾病。如果添加的物种都是病原体的携带者,或者如果这些物种相互竞争,稀释效应可能会大大降低。例如,一个有20种老鼠的生态系统并不代表真正的“多样性”,也不会有任何稀释效应。因此,为了多样性,人为地扩大生态系统容纳疾病的能力,并把一些有机体插入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也许有些读者会问,动物种类越多,疾病种类就越多。诚然,不同的生态系统也可能带来不同的病原体,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就像一个拥有健全免疫系统的人,可以自己解决大多数疾病。狂犬病和莱姆病只是沧海一粟的两个例子。拥有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比一个一无所有的系统要好。这样,当灾难来临时,至少我们有空间不等待死亡而调整。只有当生态系统过于单一时,所有无处可去的病原体才会在人类身上受到欢迎。

事实上,当一些人指责野生动物带来疾病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疾病也会给动物带来灾难。他们和我们一样渴望无疾病的生活。正如外国政治家指责中国是新冠状病毒的源头一样,许多动物只是某些疾病的不幸的中间传播者,不能被称为“源头”。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指责,这是否也意味着野生动物作为一个“来源”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指责?

(作者周莹是康奈尔大学的兽医博士。他一直从事野生动物流行病学研究,并支持野生动物医疗和救援的发展。)

责任编辑: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220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